|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40页 | 
|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方面 | 第14-24页 |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14-17页 | 
| 二、研究地点和研究方法 | 第17-24页 | 
| 第二节 农村现代化、中国社会个体化及村庄空壳化研究 | 第24-40页 | 
| 一、家庭联产承包以来中国农村现代化诸模式 | 第24-31页 | 
| 二、中国社会个体化研究 | 第31-36页 | 
| 三、村庄空壳化研究 | 第36-39页 | 
| 四、文献启示 | 第39-40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视角和研究架构 | 第40-65页 | 
| 第一节 个体化理论和研究的适用性 | 第40-59页 | 
| 一、个体化理论脉络 | 第40-52页 | 
| 二、个体化理论的适用性和本研究的个体化理论 | 第52-59页 | 
| 第二节 制度—生活视角及其应用 | 第59-62页 | 
| 一、两层结构社会的形成 | 第59-61页 | 
| 二、“制度—生活”视角的应用 | 第61-62页 | 
| 第三节 研究架构 | 第62-65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62-63页 | 
| 二、篇章结构 | 第63-65页 | 
| 第三章 人口外流及去向: 农民造县城 | 第65-106页 | 
| 第一节 农民流动的制度设置 | 第66-80页 | 
| 一、农民流动的宏观制度设置 | 第66-69页 | 
| 二、三份合同和土地价值变迁 | 第69-78页 | 
| 三、小城镇建设与教育资源调整 | 第78-80页 | 
| 第二节 农民的身体和社会流动 | 第80-104页 | 
| 一、非农职业带动的流动: “逆序脱嵌”的人口流动 | 第80-86页 | 
| 二、非农“自雇者”: 个体带动的家庭外流 | 第86-89页 | 
| 三、农民工流动: 大规模的人口外流 | 第89-102页 | 
| 四、老年人的流动: 子女带动的流动 | 第102-104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 第四章 依赖市场的生计和个体消费的兴起 | 第106-133页 | 
| 第一节 消费政策和消费社会的形成 | 第106-112页 | 
| 第二节 依赖市场的生计 | 第112-121页 | 
| 一、生活对市场的依赖 | 第113-117页 | 
| 二、生产对市场的依赖 | 第117-119页 | 
| 三、收入对市场的依赖和不确定性 | 第119-121页 | 
| 第三节 消费观念的转变和个体消费的兴起 | 第121-131页 | 
| 一、老年人的消费观念: 压缩性消费 | 第122-124页 | 
| 二、中年人的消费观念: 节俭办大事 | 第124-127页 | 
| 三、青年人的消费观念: 钱就是用来花的 | 第127-129页 | 
| 四、未成年人的消费和观念: 没钱花是没本事 | 第129-130页 | 
| 五、生产、分配和消费单位的变化: 个体消费的兴起 | 第130-131页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 第五章 婚姻圈和家庭模式: 家庭内部不平衡的个体化 | 第133-162页 | 
| 第一节 传统婚姻圈及其性别分化 | 第134-149页 | 
| 一、传统“梯度婚姻圈” | 第134-138页 | 
| 二、性别与婚姻圈变迁 | 第138-145页 | 
| 三、新门当户对及其实质 | 第145-146页 | 
| 四、个体化择偶策略 | 第146-149页 | 
| 第二节 多元家庭模式 | 第149-161页 | 
| 一、分家和不分家模式 | 第150-155页 | 
| 二、多种家庭模式 | 第155-159页 | 
| 三、父权制的衰落和个体家庭的形成 | 第159-161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 第六章 传统的变迁: 走出祖荫庇护 | 第162-188页 | 
| 第一节 何为传统 | 第162-165页 | 
| 一、关于传统的界定 | 第162-163页 | 
| 二、作为国家控制手段的传统 | 第163-164页 | 
| 三、作为传统载体的仪式 | 第164-165页 | 
| 第二节 变迁的仪式 | 第165-176页 | 
| 一、三种不同类型的婚礼 | 第166-171页 | 
| 二、变迁的丧礼 | 第171-176页 | 
| 第三节 变迁的节日 | 第176-185页 | 
| 一、春节的变迁 | 第176-181页 | 
| 二、清明节和鬼节的变迁 | 第181-182页 | 
| 三、端午节和中秋节的变迁 | 第182-185页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85-188页 | 
| 第七章 空壳村与挂钉共同体的形成 | 第188-207页 | 
| 第一节 院落的空置与心理“空心化”和村庄认同弱化 | 第188-198页 | 
| 一、空置院落类型 | 第188-193页 | 
| 二、心理“空心化”和村庄认同弱化 | 第193-198页 | 
| 第二节 “挂钉共同体”的形成 | 第198-205页 | 
| 一、共同体及其衰落 | 第198-200页 | 
| 二、挂钉共同体的形成 | 第200-205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205-207页 | 
| 第八章 系统风险的个体化与失控的生活 | 第207-223页 | 
| 第一节 系统风险的个体化 | 第208-220页 | 
| 一、就业状况、失业风险和高涨的消费支出 | 第208-213页 | 
| 二、教育和职业获得的风险 | 第213-215页 | 
| 三、养老挑战与风险 | 第215-220页 | 
| 第二节 失控的生活 | 第220-221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221-223页 | 
| 结语: 社会现代化村民个体化村庄空壳化 | 第223-233页 | 
| 附表: 受访者清单 | 第233-236页 | 
| 附录 | 第236-2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1-248页 | 
| 致谢 | 第248-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