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 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 1.1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 | 第10页 | 
| 1.2 攻击性行为 | 第10页 | 
| 1.3 父母教养方式 | 第10-11页 | 
| 1.4 越轨同伴交往 | 第11页 | 
| 1.5 道德推脱 | 第11-12页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2.1 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2.2 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 | 第12-13页 | 
| 2.3 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 | 第13-14页 | 
| 2.4 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 | 第14页 | 
| 2.5 越轨同伴交往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 | 第14-15页 | 
| 3 问题提出 | 第15页 | 
| 4 研究假设 | 第15-16页 | 
| 5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5.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 5.2 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 第17-19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 2 研究工具 | 第17-18页 | 
| 2.1 攻击性行为问卷 | 第17页 | 
| 2.2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 | 第17页 | 
| 2.3 越轨同伴交往问卷 | 第17-18页 | 
| 2.4 道德推脱问卷 | 第18页 | 
| 3 研究程序与数据分析思路 | 第18-19页 | 
| 3.1 施测过程 | 第18页 | 
| 3.2 数据分析思路 | 第18-19页 | 
| 第三部分 结果 | 第19-28页 | 
| 1 共同方法偏差 | 第19页 | 
| 2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越轨同伴交往、道德推脱、攻击性行为描述性统计 | 第19-20页 | 
| 3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差异 | 第20-22页 | 
| 4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越轨同伴交往、道德推脱、攻击性行为相关分析 | 第22-24页 | 
| 5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越轨同伴交往、道德推脱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模型 | 第24-28页 | 
| 5.1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越轨同伴交往、道德推脱在积极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模型 | 第24-25页 | 
| 5.2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越轨同伴交往、道德推脱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模型 | 第25-28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第28-34页 | 
| 1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人口学特点分析 | 第28-29页 | 
| 2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越轨同伴交往、道德推脱、攻击性行为相关关系分析 | 第29页 | 
| 3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越轨同伴交往、道德推脱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间的链式中介作用分析 | 第29-31页 | 
| 3.1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 第29-30页 | 
| 3.2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越轨同伴交往、道德推脱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 第30-31页 | 
| 4 教育建议 | 第31-33页 | 
| 4.1 采用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 | 第31-32页 | 
| 4.2 减少越轨同伴交往 | 第32页 | 
| 4.3 降低道德推脱水平 | 第32-33页 | 
| 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33-34页 | 
| 5.1 研究创新 | 第33页 | 
| 5.2 研究不足 | 第33-34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 附录 | 第40-44页 | 
| 致谢 | 第44-46页 | 
| 个人简历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