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5页 |
1.1 犬瘟热病毒的概述 | 第16页 |
1.2 犬瘟热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1 CDV的形态及理化性质 | 第16-17页 |
1.2.2 CDV基因编码的蛋白 | 第17-19页 |
1.2.3 CDV受体 | 第19-20页 |
1.3 犬瘟热病毒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1 CDV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 第20页 |
1.3.2 CDV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1.4 抗原表位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4.1 合成多肽技术 | 第21-22页 |
1.4.2 氨基酸定点突变技术 | 第22页 |
1.4.3 噬菌体展示技术 | 第22页 |
1.4.4 肽扫描技术 | 第22页 |
1.4.5 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技术 | 第22-23页 |
1.4.6 多肽芯片技术 | 第23页 |
1.4.7 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 | 第23页 |
1.4.8 免疫亲和质谱技术 | 第23-24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犬瘟热病毒截短P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25-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2.1.2 毒株 | 第26页 |
2.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6页 |
2.1.4 样品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第26页 |
2.1.5 CDV目的基因的扩增测序 | 第26-27页 |
2.1.6 pEASY○R-Blunt E1-CDV-P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7页 |
2.1.7 重组截短P蛋白(简称重组P蛋白)的表达 | 第27页 |
2.1.8 重组P蛋白表达的Western blot验证 | 第27页 |
2.1.9 重组P蛋白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27-28页 |
2.1.10 重组P蛋白的可溶性分析及纯化 | 第28页 |
2.1.11 重组P蛋白的免疫反应性实验 | 第28页 |
2.2 结果 | 第28-32页 |
2.2.1 P232-507基因PCR扩增产物的鉴定 | 第28-29页 |
2.2.2 重组质粒pEASY○R-Blunt E1-CDV-P的鉴定 | 第29页 |
2.2.3 重组P蛋白的表达验证 | 第29-30页 |
2.2.4 重组P蛋白诱导条件的筛选和鉴定 | 第30页 |
2.2.5 重组P蛋白的可溶性鉴定及纯化结果 | 第30-31页 |
2.2.6 重组P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结果 | 第31-32页 |
2.3 讨论 | 第32页 |
2.4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犬瘟热病毒P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4-41页 |
3.1 材料 | 第34-37页 |
3.1.1 种毒、细胞系与实验动物 | 第34页 |
3.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34页 |
3.1.3 动物免疫程序 | 第34-35页 |
3.1.4 间接ELISA检测血清效价 | 第35页 |
3.1.5 细胞融合试验 | 第35-36页 |
3.1.6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36页 |
3.1.7 杂交瘤细胞腹水的制备 | 第36页 |
3.1.8 单克隆抗体特性鉴定 | 第36-37页 |
3.2 结果 | 第37-39页 |
3.2.1 间接ELISA检测的结果 | 第37页 |
3.2.2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结果 | 第37页 |
3.2.3 重组P蛋白与单克隆抗体的Western blot分析 | 第37页 |
3.2.4 CDV与单克隆抗体的Western blot分析 | 第37-38页 |
3.2.5 CDV与单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分析 | 第38-39页 |
3.3 讨论 | 第39-40页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犬瘟热病毒P蛋白单克隆抗体线性表位的筛选 | 第41-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4.1.1 试剂与仪器 | 第41页 |
4.1.2 多肽的制备与保存 | 第41-42页 |
4.1.3 ELISA鉴定多肽与单克隆抗体的结合力 | 第42页 |
4.1.4 抗原表位的筛选 | 第42-43页 |
4.1.5 CDV阳性血清鉴定最短线性抗原表位 | 第43页 |
4.1.6 抗原表位比对分析 | 第43页 |
4.2 结果 | 第43-48页 |
4.2.1 ELISA鉴定结果 | 第43-44页 |
4.2.2 抗原表位的筛选 | 第44-46页 |
4.2.3 CDV阳性血清鉴定结果 | 第46-47页 |
4.2.4 抗原表位的比对分析结果 | 第47-48页 |
4.3 讨论 | 第48-50页 |
4.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