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的媒介呈现--以雾霾议题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17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 环境风险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风险沟通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5-17页 |
二、传统媒体对雾霾议题的呈现 | 第17-24页 |
(一) 雾霾议题的关注度 | 第17-19页 |
1. 报道样本分析 | 第17页 |
2. 报道数量分析 | 第17-19页 |
(二) 议题的建构:框架类型以及话语呈现 | 第19-24页 |
1. 多元化的议题框架设置 | 第21页 |
2. 具象化的风险话语表达 | 第21-22页 |
3. 放大化的风险话语 | 第22-24页 |
三、社交媒体对雾霾议题的呈现 | 第24-28页 |
(一) 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 | 第24页 |
(二) 雾霾议题的框架类型与话语表达 | 第24-28页 |
1. 社交媒体的雾霾议题框架类型 | 第24-25页 |
2. 社交媒体的雾霾议题话语表达 | 第25-28页 |
四、雾霾议题的爆发式传播:以《穹顶之下》为例 | 第28-37页 |
(一) 《穹顶之下》的风险沟通策略 | 第28-32页 |
1. 议题的选择与传播时机 | 第28-29页 |
2. 议题呈现的方式 | 第29-31页 |
3. 议题传播渠道与专业传播团队 | 第31-32页 |
(二) 《穹顶之下》风险沟通的效果分析 | 第32-35页 |
1. 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及政府回应 | 第32-34页 |
2. 科技理性表达与社会理性培育的融合 | 第34-35页 |
(三) 《穹顶之下》的风险沟通启示 | 第35-37页 |
五、对话与参与:媒介风险呈现的趋势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