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政策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问题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1.3 可行性分析 | 第16-17页 |
1.3.1 稳评机制日益法制化 | 第16页 |
1.3.2 稳评机制公民参与多元化 | 第16-17页 |
1.3.3 稳评机制专家咨询制度化 | 第17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4.1 研究进程 | 第17-19页 |
1.4.2 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框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0-22页 |
1.5.1 研究的框架 | 第20-21页 |
1.5.2 研究的方法 | 第21页 |
1.5.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主要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2.1 重大决策 | 第22-23页 |
2.2 社会稳定 | 第23-24页 |
2.3 风险评估 | 第24页 |
2.4 公安机关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 第24-25页 |
3 理论分析框架 | 第25-30页 |
3.1 公共政策 | 第25-27页 |
3.1.1 公共政策概述 | 第25-26页 |
3.1.2 公共政策对风险评估的启示 | 第26-27页 |
3.2 风险社会 | 第27-29页 |
3.2.1 风险社会概述 | 第27-28页 |
3.2.2 风险社会理论对风险评估的启示 | 第28-29页 |
3.3 社会风险预警理论 | 第29-30页 |
3.3.1 社会风险预警理论概述 | 第29页 |
3.3.2 社会风险预警理论的启示 | 第29-30页 |
4 公安机关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构 | 第30-42页 |
4.1 公安机关稳评机制建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4.1.1 源头治理、预防为主 | 第30页 |
4.1.2 规范评估、民主公开 | 第30-31页 |
4.1.3 谁主管谁负责、谁提报谁评估 | 第31页 |
4.1.4 依法依规、应评尽评 | 第31页 |
4.2 公安机关稳评机制的主体构成 | 第31-33页 |
4.2.1 稳评机制的组织领导主体 | 第31页 |
4.2.2 稳评机制的责任主体 | 第31-32页 |
4.2.3 稳评机制的咨询主体 | 第32页 |
4.2.4 稳评机制的监督主体 | 第32-33页 |
4.3 公安机关稳评机制的客体对象 | 第33-34页 |
4.3.1 按照与人民群众直接联系程度划分 | 第33-34页 |
4.3.2 按照公安机关的层级划分 | 第34页 |
4.4 公安机关稳评机制的主要内容 | 第34-37页 |
4.4.1 合法性评估 | 第34-35页 |
4.4.2 合理性评估 | 第35页 |
4.4.3 可行性评估 | 第35-36页 |
4.4.4 风险性评估 | 第36-37页 |
4.5 公安机关稳评机制的运行过程 | 第37-40页 |
4.5.1 确定评估对象 | 第37页 |
4.5.2 制定评估方案 | 第37页 |
4.5.3 广泛征求意见 | 第37页 |
4.5.4 全面分析预测 | 第37-38页 |
4.5.5 确定风险等级 | 第38页 |
4.5.6 形成评估报告 | 第38-40页 |
4.6 公安机关稳评机制的结果运用 | 第40-42页 |
4.6.1 决策主体对评估结果的运用 | 第40页 |
4.6.2 维稳部门对评估结果的运用 | 第40-41页 |
4.6.3 评估结果的动态反馈 | 第41-42页 |
5 构建公安机关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第42-50页 |
5.1 基本概念和设计原则 | 第42-43页 |
5.1.1 基本概念 | 第42页 |
5.1.2 设计原则 | 第42-43页 |
5.2 设置指标体系的权重 | 第43-46页 |
5.2.1 求各标准权重的过程 | 第44-45页 |
5.2.2 两两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第45-46页 |
5.3 公安机关稳评指标体系的运用 | 第46-50页 |
5.3.1 设置打分规则 | 第46-49页 |
5.3.2 计算风险评估总分 | 第49页 |
5.3.3 定级标准 | 第49-50页 |
6 公安机关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完善路径 | 第50-57页 |
6.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 第50-51页 |
6.1.1 提高思想认识 | 第50页 |
6.1.2 理顺管理体制 | 第50页 |
6.1.3 加大投入力度 | 第50-51页 |
6.1.4 展开宣传工作 | 第51页 |
6.2 完善决策公众参与制度 | 第51-52页 |
6.2.1 加强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 第51-52页 |
6.2.2 加强公众参与制度建设 | 第52页 |
6.3 提倡第三方评估 | 第52-54页 |
6.3.1 第三方评估的必要性 | 第53页 |
6.3.2 江苏徐州第三方评估模式 | 第53-54页 |
6.3.3 发展第三方评估 | 第54页 |
6.4 建立风险评估责任追究制度 | 第54-57页 |
6.4.1 责任追究主体 | 第55页 |
6.4.2 责任追究方式 | 第55-56页 |
6.4.3 严格责任追究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