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PAHs化合物概述 | 第10-13页 |
1.1.1 PAHs的理化性质 | 第10-12页 |
1.1.2 环境中PAHs的来源及其迁移转化 | 第12-13页 |
1.2 PAHs的微生物降解技术 | 第13-16页 |
1.2.1 PAHs微生物降解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PAHs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3 微生物包埋固定化技术 | 第16-19页 |
1.3.1 微生物包埋固定化技术概述 | 第16-17页 |
1.3.2 包埋固定化微生物载体的分类和选择 | 第17-18页 |
1.3.3 包埋固定化微生物对PAHs降解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课题的提出和内容 | 第19-22页 |
1.4.1 课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2.1 培养基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3 Tween80与PAHs的检测 | 第24-26页 |
2.3.1 样品的预处理 | 第24-25页 |
2.3.2 Tween80的检测 | 第25页 |
2.3.3 PAHs的检测 | 第25页 |
2.3.4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25-26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2.4.1 PAHs特征降解菌的鉴定 | 第26页 |
2.4.2 包埋颗粒的制备及其对PAHs的降解特性 | 第26-28页 |
2.4.3 包埋颗粒对土壤淋洗液中PAHs的去除研究 | 第28-30页 |
3 PAHs特征降解菌的理化性质与鉴定 | 第30-38页 |
3.1 PAHs特征降解菌的驯化 | 第30页 |
3.2 降解菌的形态特征 | 第30-32页 |
3.3 降解菌的鉴定 | 第32-35页 |
3.3.1 生长曲线 | 第32页 |
3.3.2 生理生化性质鉴定 | 第32-34页 |
3.3.3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4-35页 |
3.4 PAHs特征菌株的保藏 | 第35-38页 |
4 特征菌株包埋颗粒的制备及其对PAHs的降解特性 | 第38-56页 |
4.1 包埋颗粒的优化制备 | 第38-48页 |
4.1.1 制备过程和效果的评价指标 | 第39页 |
4.1.2 PVA含量的影响 | 第39-42页 |
4.1.3 SA含量的影响 | 第42-45页 |
4.1.4 ALNPs含量的影响 | 第45-48页 |
4.2 包埋颗粒的特性表征 | 第48-50页 |
4.2.1 包埋颗粒表观特性 | 第48-49页 |
4.2.2 包埋颗粒理化特性 | 第49-50页 |
4.3 游离菌和包埋颗粒对PAHs的降解特性 | 第50-56页 |
4.3.1 游离菌对PAHs的降解特性 | 第51-52页 |
4.3.2 包埋颗粒对PAHs的降解特性 | 第52-56页 |
5 包埋颗粒对土壤淋洗液中PAHs的处理研究 | 第56-64页 |
5.1 淋洗液的制备 | 第56-59页 |
5.1.1 Tween80对PAHs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 | 第56-57页 |
5.1.2 Tween80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57-59页 |
5.1.3 PAHs污染土壤淋洗液的制备 | 第59页 |
5.2 游离菌和包埋颗粒对淋洗液中PAHs的降解能力 | 第59-6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附录 | 第76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