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0.1 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0.1.1 儿童文学 | 第11-12页 |
0.1.2 游戏精神 | 第12-14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 现代“儿童观”的演变对儿童文学中游戏精神的影响 | 第18-30页 |
1.1 中国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 第18-24页 |
1.1.1 五四时期:“儿童本位论”的提倡 | 第18-20页 |
1.1.2 30年代:“把现实展示给孩子”的呼声 | 第20-22页 |
1.1.3 新时期:“儿童本位”儿童观的尘埃落定 | 第22-24页 |
1.2 新时期儿童文学中游戏世界的常见类型 | 第24-30页 |
1.2.1 以郑渊洁为代表的想象游戏世界 | 第24-26页 |
1.2.2 以杨红樱为代表的生活游戏世界 | 第26-27页 |
1.2.3 以张之路为代表的科幻游戏世界 | 第27-30页 |
2 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表现形态 | 第30-40页 |
2.1 儿童行动的自由性 | 第30-33页 |
2.1.1 儿童自我意识的苏醒 | 第30-32页 |
2.1.2 挣脱束缚的反抗性 | 第32-33页 |
2.2 玩闹游戏中竞争意识的萌芽 | 第33-36页 |
2.2.1 儿童游戏领导权的争夺 | 第34-35页 |
2.2.2 规则意识的初步感知 | 第35-36页 |
2.3 儿童游戏对想象世界的延展 | 第36-40页 |
2.3.1 幻想世界里的离奇境遇 | 第36-37页 |
2.3.2 通往游戏世界的神秘宝物 | 第37-40页 |
3 游戏精神的文本特色 | 第40-58页 |
3.1 人物形象塑造的游戏性 | 第40-47页 |
3.1.1 张扬天性的“顽童”形象 | 第40-42页 |
3.1.2 游戏中追慕成年的“小大人”形象 | 第42-44页 |
3.1.3 滑稽、神秘的“反派”形象 | 第44-47页 |
3.2 情节设计的游戏性 | 第47-52页 |
3.2.1 智力游戏的“聪明”与“愚笨” | 第47-49页 |
3.2.2 身体游戏的“笑”与“闹” | 第49-50页 |
3.2.3 模仿游戏的“虚拟”与“真实” | 第50-52页 |
3.3 修辞策略的游戏性 | 第52-58页 |
3.3.1 夸张:异于成人文学的怪诞美 | 第52-54页 |
3.3.2 颠倒:打破“规则”的逆向游戏思维 | 第54-56页 |
3.3.3 突转:阅读期待落空的惊奇感 | 第56-58页 |
4 游戏精神在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价值与局限 | 第58-66页 |
4.1 新时期儿童文学中游戏精神的价值 | 第58-62页 |
4.1.1 塑造儿童真、善、美人格的价值 | 第58-60页 |
4.1.2 对儿童文学修养的提升 | 第60-61页 |
4.1.3 文学受众价值 | 第61-62页 |
4.2 新时期儿童文学中游戏精神的局限 | 第62-66页 |
4.2.1 市场与文学的博弈 | 第62-64页 |
4.2.2 情节的自我重复与因袭他者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