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

应用代谢组学研究长春花响应机械损伤的代谢基础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3-29页
    1.1 机械损伤第13-20页
        1.1.1 机械损伤对植物的伤害第13页
        1.1.2 植物对机械损伤的应答第13-20页
    1.2 代谢组学第20-24页
        1.2.1 代谢组学简述第20-21页
        1.2.2 代谢组学的研究流程第21页
        1.2.3 代谢组学主要技术手段第21-23页
        1.2.4 代谢组学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第23-24页
    1.3 长春花第24-27页
        1.3.1 长春花生物学特性第24-25页
        1.3.2 长春花次级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第25-27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7-29页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第29-38页
    2.1 材料选择第29-31页
        2.1.1 生理参数的测量第29页
        2.1.2 初级代谢产物的检测和筛选第29-30页
        2.1.3 生物碱定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和检测第30-31页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1页
        2.1.5 筛选结果第31页
    2.2 研究内容与实验路线第31-34页
    2.3 实验处理第34页
    2.4 初级代谢产物的检测和筛选第34页
    2.5 酚类代谢库的建立和检测第34-35页
        2.5.1 酚类代谢库的建立第34-35页
        2.5.2 酚类化合物的检测第35页
    2.6 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和检测第35页
    2.7 关键代谢物相关酶基因的表达第35-37页
        2.7.1 总RNA提取第35-36页
        2.7.2 cDNA合成第36页
        2.7.3 qRT-PCR反应第36-37页
    2.8 时间筛选与各组织部位分析第37页
        2.8.1 时间筛选第37页
        2.8.2 各组织部位分析第37页
    2.9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7-38页
3 长春花三种不同部位机械损伤后在初级代谢水平上的响应和对比第38-54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8-51页
        3.2.1 上位叶处理组各组织部位在初级代谢水平上对机械损伤的响应第44-46页
        3.2.2 下位叶处理组各组织部位在初级代谢水平上对机械损伤的响应第46-48页
        3.2.3 根处理组各组织部位在初级代谢水平上对机械损伤的响应第48-51页
    3.3 讨论第51-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4 长春花三种不同部位机械损伤后在酚类代谢水平上的响应和对比第54-72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4-69页
        4.2.1 上位叶处理组各组织部位在酚类代谢水平上对机械损伤的响应第58-62页
        4.2.2 下位叶处理组各组织部位在酚类代谢水平上对机械损伤的响应第62-66页
        4.2.3 根处理组各组织部位在酚类代谢水平上对机械损伤的响应第66-69页
    4.3 讨论第69-70页
    4.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5 长春花三种不同部位机械损伤后在生物碱代谢水平上的响应和对比第72-83页
    5.1 引言第72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2-80页
        5.2.1 上位叶处理组各组织部位在生物碱代谢水平上对机械损伤的响应第75-76页
        5.2.2 下位叶处理组各组织部位在生物碱代谢水平上对机械损伤的响应第76-77页
        5.2.3 根处理组各组织部位在生物碱代谢水平上对机械损伤的响应第77-78页
        5.2.4 生物碱代谢与酚类代谢对机械损伤响应对比第78-80页
    5.3 讨论第80-81页
    5.4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结论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103页
附录A第103-105页
附录B第105-11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114页
附件第114-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OGG1在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FCNO1、NS1和MtPHAN/MtAGO7基因在蒺藜苜蓿复叶发育中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