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37页 |
1.1 艾滋病(AIDS)介绍 | 第10-12页 |
1.1.1 艾滋病定义 | 第10页 |
1.1.2 首例艾滋病的发现 | 第10页 |
1.1.3 全球流行现状 | 第10-12页 |
1.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第12-18页 |
1.2.1 HIV-1病毒的结构 | 第13-14页 |
1.2.2 HIV-1病毒的生命周期 | 第14-18页 |
1.3 HIV-1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关键靶点 | 第18-26页 |
1.3.1 抗AIDS药物靶点 | 第18-22页 |
1.3.2 中和抗体靶点 | 第22-26页 |
1.4 抗艾药物和疫苗研发的挑战 | 第26-31页 |
1.5 辅助受体 | 第31-35页 |
1.5.1 趋化因子受体 | 第31页 |
1.5.2 辅助受体转换 | 第31-32页 |
1.5.3 CCR5受体 | 第32-33页 |
1.5.4 靶向CCR5的抑制剂和抗体 | 第33-35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35-3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6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2.1.1 多肽和引物 | 第37页 |
2.1.2 菌株、细胞和质粒 | 第37-38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38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9-62页 |
2.3.1 抗原表位预测 | 第39-40页 |
2.3.2 动物免疫和血清收集 | 第40页 |
2.3.3 ELISA法测定血清滴度 | 第40-41页 |
2.3.4 总IgG抗体的纯化 | 第41-42页 |
2.3.5 总R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2.3.6 RT-PCR | 第43-45页 |
2.3.7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和胶回收 | 第45-46页 |
2.3.8 重组质粒构建 | 第46-47页 |
2.3.9 大肠杆菌Tran1-T1感受态细胞转化 | 第47-48页 |
2.3.10 质粒提取 | 第48-49页 |
2.3.11 CCR5突变质粒的构建 | 第49-51页 |
2.3.12 胆固醇偶联多肽的合成 | 第51-52页 |
2.3.13 制备假病毒 | 第52-53页 |
2.3.14 检测假病毒的感染能力 | 第53-54页 |
2.3.15 HIV-1假病毒感染实验 | 第54-56页 |
2.3.16 流式细胞术 | 第56-59页 |
2.3.17 膜融合抑制实验 | 第59-60页 |
2.3.18 细胞毒性实验 | 第60页 |
2.3.19 六螺旋束的抑制实验 | 第60-62页 |
第3章 CCR5受体上的抗原表位预测以及抗体的功能检测 | 第62-77页 |
3.1 抗原表位预测 | 第62-64页 |
3.2 诱导针对MPR区域的抗体 | 第64-70页 |
3.3 MPR特异性抗体与天然状态CCR5蛋白的结合 | 第70-71页 |
3.4 MPR特异性抗体抗病毒感染的活性 | 第71-74页 |
3.5 MPR特异性抗体不引起CCR5受体的内吞 | 第74-75页 |
3.6 MPR特异性抗体不影响CCR5受体介导的钙流升高 | 第75-7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MPR区域的替换和关键位点的确定 | 第77-87页 |
4.1 野生型CCR5质粒的构建 | 第77-80页 |
4.2 MPR区域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验证 | 第80-83页 |
4.3 MPR区域上关键位点的确定 | 第83-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5章 MPR区域衍生多肽抑制剂的设计和抗病毒活性 | 第87-97页 |
5.1 MPR区域衍生多肽抑制剂的设计 | 第87-92页 |
5.2 C17-Chol抗病毒感染的活性 | 第92-93页 |
5.3 MPR区域衍生多肽的细胞毒性 | 第93-94页 |
5.4 C17-Chol发挥抑制作用的时间 | 第94-9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102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97-10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