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表 | 第8-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葡萄耐热性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1 高温对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13-14页 |
1.2.2 高温对葡萄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研究 | 第14页 |
1.2.3 高温对葡萄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14页 |
1.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9页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19-23页 |
2.3.1 试验区温度、湿度 | 第19页 |
2.3.2 叶绿素荧光 | 第19-20页 |
2.3.3 光合特性 | 第20页 |
2.3.4 生理指标 | 第20-21页 |
2.3.5 果实性状 | 第21-23页 |
2.4 耐热性评价 | 第23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4-43页 |
3.1 试验区温度、湿度变化情况 | 第24-26页 |
3.2.1 吐鲁番高温期温度变化情况 | 第24-25页 |
3.2.2 吐鲁番高温期湿度变化情况 | 第25-26页 |
3.2 高温对不同品种葡萄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第26-30页 |
3.2.1 高温对不同品种葡萄叶片F_0、F_m、F_v/F_0、F_v/F_m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2 高温对不同品种葡萄叶片PI_(ABS)、DI_0/CS_0、ΦPSII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3 高温对不同品种葡萄叶片φE_0、ETR、qP的影响 | 第28-30页 |
3.3 高温对不同品种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0-35页 |
3.3.1 高温对不同品种葡萄P_n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2 高温对不同品种葡萄G_s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3 高温对不同品种葡萄C_i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4 高温对不同品种葡萄T_r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 高温对不同品种葡萄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5-38页 |
3.4.1 高温对不同品种葡萄叶绿素(Chl)、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2 高温下不同品种葡萄总蛋白、PRO含量分析 | 第36-37页 |
3.4.3 高温下不同品种葡萄的POD、SOD、CAT、APX活性 | 第37-38页 |
3.5 高温不同品种葡萄果实性状的影响 | 第38-40页 |
3.5.2 高温条件下不同品种葡萄的横、纵径 | 第39-40页 |
3.5.3 高温对不同品种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第40页 |
3.5.4 高温下不同品种葡萄维生素C(AsA)的含量 | 第40页 |
3.6 耐热性综合评价 | 第40-4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3-47页 |
4.1 讨论 | 第43-46页 |
4.1.1 高温对不同品种葡萄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第43页 |
4.1.2 高温对不同品种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43页 |
4.1.3 高温对不同品种葡萄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43-45页 |
4.1.4 高温对不同品种葡萄果实性状的影响 | 第45-46页 |
4.1.5 不同品种葡萄的耐热性评价 | 第46页 |
4.2 结论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7-48页 |
5.1 总结 | 第47页 |
5.2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
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