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9页 |
1.1 黄瓜背景及小叶基因概述 | 第8-9页 |
1.1.1 黄瓜起源及生产现状 | 第8页 |
1.1.2 黄瓜小叶基因概述 | 第8-9页 |
1.2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和应用 | 第9-13页 |
1.2.1 近等基因系概述 | 第9-10页 |
1.2.2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进展 | 第10-12页 |
1.2.2.1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方法 | 第10-11页 |
1.2.2.2 近等基因系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3 近等基因系的应用 | 第12-13页 |
1.2.3.1 利用近等基因系进行品种改良 | 第12页 |
1.2.3.2 利用近等基因系进行基因定位 | 第12-13页 |
1.2.3.3 研究基因功能和基因遗传互作 | 第13页 |
1.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13-17页 |
1.3.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13-14页 |
1.3.2 分子标记类型 | 第14-15页 |
1.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应用 | 第15-17页 |
1.3.3.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回交育种中应用 | 第15页 |
1.3.3.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聚合育种上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数量性状上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7-19页 |
1.4.1 目的意义 | 第17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1 材料 | 第19-2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田间管理 | 第19页 |
2.1.3 近等基因系的选育及构建 | 第19-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5页 |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0页 |
2.2.1.1 实验药品 | 第20页 |
2.2.1.2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2.2 材料D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 第20-21页 |
2.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0-21页 |
2.2.2.2 DNA的检测 | 第21页 |
2.2.3 群体基因型分析引物的设计与筛选 | 第21-22页 |
2.2.3.1 引物设计 | 第21页 |
2.2.3.2 引物筛选 | 第21-22页 |
2.2.4 PCR反应条件及反应程序 | 第22页 |
2.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 | 第22-23页 |
2.2.6 前景选择方法 | 第23-24页 |
2.2.7 背景选择方法 | 第24页 |
2.2.8 背景回复率计算 | 第24页 |
2.2.9 背景回复检测及图示基因型分析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7页 |
3.1 亲本间背景选择SSR标记的筛选 | 第25-27页 |
3.2 BC_1F_1 BC_2F_1群体候选单株的筛选 | 第27-32页 |
3.2.1 BC_1F_1群体分析 | 第27-30页 |
3.2.2 BC_2F_1群体分析 | 第30-32页 |
3.3 BC_2F_2群体的筛选 | 第32-33页 |
3.4 BC_2F_2群体候选单株背景恢复率图示基因型 | 第33-34页 |
3.5 各回交世代候选单株背景回复率分析 | 第34-35页 |
3.5.1 9930×H19组合各回交世代群体的背景回复率分析 | 第34-35页 |
3.5.2 Gy14×H19组合各回交世代群体的背景回复率分析 | 第35页 |
3.6 9930 X H19组合BC2F2群体入选单株表型鉴定 | 第35-37页 |
4 讨论 | 第37-39页 |
4.1 构建近等基因系亲本材料的选择 | 第37页 |
4.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 第37-38页 |
4.3 背景选择标记密度对轮回亲本遗传背景回复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5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7页 |
英文摘要 | 第47-48页 |
附表 | 第49-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