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词论文

唐五代词本事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14-23页
    一、“本事”:文本文献与批评方法的双重指向第14-15页
    二、还原与再现:唐五代词本事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第15-17页
    三、学术史回顾第17-20页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论题第20-23页
第一章 唐五代词本事的范畴与语境第23-37页
    第一节 本事批评的理论基点第23-28页
        一、“缘事而发”的文学发生论第24-27页
        二、“以意逆志”的文本阐释论第27-28页
    第二节 唐五代词的语境与本事文本第28-31页
        一、作为文本语境的词本事第28-30页
        二、作为唐五代词语境的文本形态第30-31页
    第三节 唐宋词人的本事观第31-37页
        一、唐五代词人的本事观第32-33页
        二、两宋词人的本事观第33-37页
第二章 唐五代词调本事与“缘题所赋”的关系第37-97页
    第一节 词调本事与词的起源发展第38-50页
        一、“唐词说”与“宋词说”第38-41页
        二、词体起源诸说评议第41-47页
        三、唐五代词的发展阶段第47-50页
    第二节 唐五代词调本事分类疏证第50-73页
        一、本事反映其词调来源为乐府新变之声第51-56页
        二、本事反映其词调来源为隋唐新声变曲第56-59页
        三、本事反映其词调来源为酒令著辞第59-64页
        四、本事反映其词调来源与佛道乐曲第64-67页
        五、本事反映其词调来源为民间乐曲第67-70页
        六、本事反映其词调来源为胡乐乐曲第70-73页
    第三节 早期词咏本事与“缘题所赋”的特征第73-97页
        一、“咏本事”:“缘题所赋”的成因第75-78页
        二、敦煌文献所见15个缘题曲调述论第78-90页
        三、《何满子》与《河满子》:本事与词调辩析第90-97页
第三章 从《云谣集》到《花间集》:基于本事生成与演变的思考第97-139页
    第一节 论《云谣集》为教坊曲子词第98-112页
        一、《云谣集》的写本考述第99-102页
        二、《云谣集杂曲子》得名情况第102-103页
        三、《云谣集》的作者身份第103-107页
        四、《云谣集》中诸调名与歌辞的关系第107-108页
        五、《云谣集》十三调与教坊曲子词的关系第108-112页
    第二节 《花间集》与“诗客曲子词”第112-126页
        一、《花间集》的编选标准第113-115页
        二、《花间集序》的词学观念第115-119页
        三、《花间集》中的教坊曲调第119-122页
        四、《花间集》中的新调与创调第122-124页
        五、《花间集》的“诗客曲子词”特性第124-126页
    第三节 “诗客曲子词”的词史地位与新词体的建构第126-137页
        一、作者身份的明确与推尊词体第127-128页
        二、词体内容的雅化与以诗为词第128-132页
        三、词作本事范围的转移与扩大第132-133页
        四、《花间集》“诗客曲子词”引导了新词体的建构第133-137页
    第四节 词本事与词体演进的思考第137-139页
第四章 论唐五代时期《临江仙》词本事与主题的演变第139-170页
    第一节 敦煌曲子辞《临江仙》词的主题及思想内容第139-143页
        一、敦煌曲子辞中《临江仙》存词、作年、作者情况第140-142页
        二、敦煌曲子辞《临江仙》的主题第142-143页
    第二节 唐五代文人词《临江仙》的主题第143-152页
        一、相思爱情第144-145页
        二、闺阁艳情第145-147页
        三、羁旅怀乡第147-148页
        四、家国情怀第148-150页
        五、佛道修行第150-152页
    第三节 从“远望思归”到“多赋水媛江妃”——影响《临江仙》主题演变的几个因素第152-159页
        一、道教文化与词的题材、语词、意象的开拓第155-158页
        二、晚唐五代的冶游之风与词的“艳化”第158-159页
        三、偏安西蜀安逸与忧患的矛盾情绪第159页
    第四节 “缘题所赋”:“登高临水”与“求仙”主题的一致性第159-163页
    第五节 始辞与词调本事的对应关系第163-170页
第五章 唐五代时期李白本事书写与李白词创作第170-216页
    第一节 李白本事故事的“层累型”发展第171-187页
        一、欲望与自由:李白诗中的自我表现第171-174页
        二、杜甫、魏颢等盛唐名士对李白诗才与人格的推崇第174-178页
        三、“不平则鸣”:韩愈等中晚唐士人对李白“士志于道”的接纳第178-181页
        四、晚唐五代笔记小说撰者对李白形象的书写与再塑造第181-187页
    第二节 从《清平调》本事看李白词创作第187-205页
        一、《清平调》三首真伪问题的争论第188-189页
        二、从《清平调》本事看李白声诗至词创作的转向第189-202页
        三、李白音乐艺术才能与其词体创作之关系第202-205页
    第三节 本事演进与李白《菩萨蛮》《忆秦娥》真伪问题第205-213页
        一、李白《菩萨蛮》词的文献来源第205-206页
        二、《菩萨蛮》《忆秦娥》非李白所作说第206-208页
        三、《菩萨蛮》《忆秦娥》为李白所作说第208-210页
        四、李白《菩萨蛮》词本事演进的思考第210-213页
    第四节 本事书写与文学研究第213-216页
第六章 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释证第216-243页
    第一节 “能逐弦吹之音”:温庭筠乐府倚曲和词体创作第217-224页
        一、“逐音”与温庭筠“因声以度词”乐府倚曲创作第217-219页
        二、“善鼓琴吹笛”与温庭筠词体创作第219-221页
        三、从新近出土《杨辇墓志》看温庭筠的倚声观第221-224页
    第二节 “为侧艳之词”:温庭筠词风及与倚声的关联第224-229页
        一、“侧艳”与文辞风格第224-226页
        二、“侧艳”与音乐歌唱第226-229页
    第三节 “令”与“诗”:温庭筠对小令词牌声律与节奏的改造第229-239页
        一、温庭筠创制、使用的小令词牌与近体诗的关系第230-236页
        二、温庭筠创制小令词牌的节奏及由“齐”变“杂”的审美特征第236-238页
        三、温词之句式、用韵所体现的音乐节奏之美第238-239页
    第四节 “音”与“词”:词体文学的本质和功能定位第239-243页
第七章 词本事的阐释能力——以韦庄、李煜为中心第243-268页
    第一节 韦庄词本事的构成方式与解读方法第244-254页
        一、韦庄“追念宠姬”词考述第244-246页
        二、“追念宠姬”本事故事的生成路径第246-249页
        三、本事考索与作品解读之间的循环第249-251页
        四、自抒其情的韦庄词与自传化本事解读第251-254页
    第三节 李煜词本事的书写与阐释第254-265页
        一、亡国之君:传奇人生与自传化本事书写第255-259页
        二、亡国之音:君主与词人双重身份进入词的阐释第259-262页
        三、“余爱以血书者”:事与词抒情性之关系第262-265页
    第三节 “事”与诗词阐释的关系第265-268页
附录:敦煌写本李白诗集残卷考论第268-284页
参考文献第284-296页
作者简历第296页

论文共2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语言论转向与西方诗学中的叙述-模仿之争
下一篇:千唐志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