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唐志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3页 |
一、研究意义与范围 | 第9-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19-2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千唐志斋的建造与墓志收购 | 第23-42页 |
第一节 千唐志斋的建造 | 第23-36页 |
一、千唐志斋建造的时代背景 | 第23-31页 |
二、千唐志斋的建造 | 第31-36页 |
第二节 千唐志斋对墓志的收购 | 第36-42页 |
一、王广庆与第一次收购 | 第37-39页 |
二、郭玉堂与第二次收购 | 第39-40页 |
三、千唐志斋对墓志的续购 | 第40-42页 |
第二章 千唐志斋对墓志的庋藏和著录 | 第42-56页 |
第一节 千唐志斋对墓志的庋藏 | 第42-49页 |
一、千唐志斋对墓志的庋藏 | 第42-43页 |
二、千唐志斋博物馆的特点 | 第43-49页 |
第二节 千唐志斋所藏墓志的编目与著录 | 第49-56页 |
一、藏品编目 | 第49-52页 |
二、文献著录 | 第52-56页 |
第三章 藏志所见唐代洛阳葬俗研究 | 第56-92页 |
第一节 唐代洛阳葬俗的变迁 | 第57-68页 |
一、唐前流行归祔葬 | 第57-58页 |
二、唐初旅葬洛阳新葬俗的出现 | 第58-61页 |
三、终葬洛阳新葬俗的形成 | 第61-66页 |
四、中晚唐终葬洛阳葬俗的延续 | 第66-68页 |
第二节 唐代终葬洛阳新葬俗的成因 | 第68-77页 |
一、开放包容的思想文化环境 | 第68-71页 |
二、择地而葬的客观需要 | 第71-75页 |
三、邙山是埋骨佳城 | 第75-77页 |
第三节 唐诗中关于洛阳葬俗的记载 | 第77-92页 |
一、唐代的旅葬诗和归葬诗 | 第79-87页 |
二、唐诗中的洛阳葬俗 | 第87-92页 |
第四章 藏志的文学文献价值研究 | 第92-128页 |
第一节 考订唐代文士的生平 | 第92-104页 |
一、考补文人的生平事迹 | 第92-96页 |
二、重新审视人物品评 | 第96-100页 |
三、考察士人的家庭教育 | 第100-104页 |
第二节 考补唐人的创作活动 | 第104-117页 |
一、校订文学作品 | 第104-112页 |
二、考证文士的创作风格 | 第112-115页 |
三、订补文人创作的成就与影响 | 第115-117页 |
第三节 补辑唐代遗文 | 第117-128页 |
一、《全唐文》有志文收录者 | 第118-119页 |
二、《全唐文》有文无志者 | 第119-124页 |
三、《全唐诗》有诗无文者 | 第124-126页 |
四、墓志文仅存者 | 第126-128页 |
第五章 藏志所见唐代墓志文创作研究 | 第128-171页 |
第一节 唐代墓志的文学特色 | 第128-132页 |
一、墓志具有石刻文体的基本特征 | 第128-131页 |
二、唐代墓志文的文学性 | 第131-132页 |
第二节 唐代墓志文的创作 | 第132-162页 |
一、唐代墓志的作者 | 第132-145页 |
二、序文的撰写 | 第145-152页 |
三、铭文的撰写 | 第152-162页 |
第三节 唐代墓志文创作的分期 | 第162-171页 |
一、六朝墓志文风的延续 | 第163页 |
二、唐代墓志文体的转型 | 第163-166页 |
三、唐代墓志创作的繁荣 | 第166-171页 |
结语 | 第171-17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6-183页 |
附录 | 第183-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