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旋耕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3.1 国外旋耕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内旋耕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斜置潜土逆转旋耕理论分析 | 第23-29页 |
2.1 斜置潜土逆转旋耕的运动分析 | 第23-25页 |
2.1.1 运动方程式 | 第23-24页 |
2.1.2 切削速度和加速度 | 第24-25页 |
2.2 切土节距和沟底凸起高度 | 第25-27页 |
2.2.1 切土节距 | 第25页 |
2.2.2 沟底凸起高度 | 第25-27页 |
2.3 斜置潜土逆转旋耕过程中土壤切削与抛掷分析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斜置潜土逆转旋耕抛土仿真系统的开发与验证 | 第29-42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斜置潜土逆转旋耕抛土仿真系统的开发 | 第29-36页 |
3.2.1 刀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3.2.2 SPH土壤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3.2.3 仿真参数的设置 | 第33-34页 |
3.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3.3 土槽试验 | 第36-40页 |
3.3.1 斜置潜土逆转旋耕试验台的设计 | 第36-38页 |
3.3.2 试验条件 | 第38-39页 |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3.4 仿真系统的验证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采用仿真系统的斜置潜土逆转旋耕抛土正交试验 | 第42-54页 |
4.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简介 | 第42页 |
4.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第42-44页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53页 |
4.3.1 试验结果 | 第44-46页 |
4.3.2 试验结果的直观分析 | 第46-48页 |
4.3.3 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 第48-51页 |
4.3.4 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斜置潜土逆转深旋耕机的设计与田间试验 | 第54-73页 |
5.1 斜置潜土逆转深旋耕机的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54-56页 |
5.1.1 总体结构 | 第54页 |
5.1.2 工作原理 | 第54-56页 |
5.2 斜置角的选择与悬挂架的设计 | 第56-58页 |
5.2.1 斜置角的选择 | 第56-57页 |
5.2.2 悬挂架的设计 | 第57-58页 |
5.3 刀辊的设计 | 第58-61页 |
5.3.1 刀轴的受力分析 | 第58-59页 |
5.3.2 旋耕刀的选择 | 第59-60页 |
5.3.3 旋耕刀的排列 | 第60-61页 |
5.4 侧向力分析 | 第61-63页 |
5.4.1 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5.4.2 结果的分析 | 第62-63页 |
5.5 其它零部件的设计 | 第63-65页 |
5.5.1 刀轴座的设计 | 第63-64页 |
5.5.2 防缠草装置的设计 | 第64-65页 |
5.5.3 平整装置的设计 | 第65页 |
5.6 田间试验 | 第65-72页 |
5.6.1 试验目的 | 第65页 |
5.6.2 试验条件 | 第65-68页 |
5.6.3 试验方法与试验指标检测 | 第68-71页 |
5.6.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1-7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3-75页 |
6.1 总结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参与项目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