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佛教思想与谢灵运创作观念--以《辨宗论》为中心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8-15页
    第一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8-12页
        一、研究现状第8-9页
        二、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9-12页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及拓展空间第12-15页
        一、研究的价值第12-13页
        二、研究的拓展空间第13-15页
第一章 竺道生顿悟思想的产生第15-33页
    第一节 早期汉传佛教与顿悟思想的产生第15-23页
        一、早期佛教传入与顿悟思想的产生第15-17页
        二、佛玄合流与顿悟思想的产生第17-21页
        三、般若学和涅槃学与顿悟思想的产生第21-23页
    第二节 竺道生的佛学顿悟思想第23-33页
        一、竺道生其人第24-27页
        二、竺道生的佛性思想第27-30页
        三、竺道生的顿悟思想第30-33页
第二章 《辨宗论》的佛学顿悟思想内涵第33-46页
    第一节 《辨宗论》继承和发展竺道生顿悟思想的可能性第33-40页
        一、人类思想的相通性第33-34页
        二、佛教思想的可行性:从《辨宗论》“道”和“理”的文本角度解读第34-37页
        三、谢灵运佛教信仰的可能性第37-40页
    第二节 《辨宗论》对竺道生顿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40-46页
        一、竺道生对谢灵运顿悟思想的态度第41-42页
        二、竺道生的佛性义和“一极”义:《辨宗论》顿悟思想的依据第42-43页
        三、《般若》扫相:《辨宗论》顿悟的方法第43-44页
        四、竺道生的“一极”义:《辨宗论》顿悟思想的主旨第44-46页
第三章 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与《辨宗论》的顿悟思想第46-63页
    第一节 写景:佛性本有,物色空灵第46-50页
        一、自然之灵动来源于佛性第46-47页
        二、具象可感的景物第47-50页
    第二节 抒情:扫相灭累,情语难遣第50-56页
        一、难遣之情与扫相灭累之法相冲突第50-52页
        二、忧愁惶恐的感情第52-56页
    第三节 意境:“一极顿悟”,理入于照第56-61页
        一、沉照之境与顿悟的主旨相一致第56-58页
        二、淡泊宁静的意境第58-61页
    第四节 摆脱“玄理的尾巴”第61-63页
结语第63-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寺院规模与教派竞争--基于明朝时期藏传佛教的宗教经济分析
下一篇:列宁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