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有色金属论文--锡论文

华南右江盆地锡成矿事件与花岗岩锡成矿能力--以个旧和大厂锡多金属矿区为例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绪论第16-34页
    1.1 锡矿床概述第16-20页
        1.1.1 全球锡矿床的时空分布第17-19页
        1.1.2 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第19-20页
    1.2 锡矿床的研究进展第20-26页
        1.2.1 锡矿床成因研究进展第20-21页
        1.2.2 岩浆?热液流体中锡的地球化学行为第21-23页
        1.2.3 锡石U?Pb定年研究进展第23-25页
        1.2.4 锡石微量元素研究进展第25-26页
    1.3 个旧和大厂锡多金属矿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科学问题第26-31页
        1.3.1 个旧矿区研究现状第26-28页
        1.3.2 大厂矿区研究现状第28-31页
    1.4 论文选题及研究思路第31-33页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第33-34页
第2章 样品制备与分析方法第34-42页
    2.1 样品制备第34-35页
        2.1.1 样品薄片制备第34页
        2.1.2 单矿物挑选和制靶第34页
        2.1.3 粉末样品制备第34-35页
    2.2 实验分析第35-42页
        2.2.1 锆石同位素及成分分析第35-36页
        2.2.2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第36-37页
        2.2.3 全岩FeO及挥发分分析第37-38页
        2.2.4 全岩Sr–Nd同位素第38-39页
        2.2.5 锡石同位素及成分分析第39-40页
        2.2.6 单矿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第40-42页
第3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42-54页
    3.1 右江盆地的性质及演化第43-45页
    3.2 区域地层第45-47页
        3.2.1 基底第45-46页
        3.2.2 沉积盖层第46-47页
    3.3 区域构造第47-50页
        3.3.1 区域断裂第47-49页
        3.3.2 区域褶皱第49-50页
    3.4 区域岩浆岩第50-52页
    3.5 区域成矿第52-54页
第4章 个旧矿区锡多金属矿床成因:以高松矿床锡石U?Pb年代学及微量元素研究为例第54-80页
    4.1 矿区地质第55-68页
        4.1.1 矿区地层第55-58页
        4.1.2 矿区构造及岩浆岩第58-59页
        4.1.3 矿床地质特征第59-68页
    4.2 分析结果第68-74页
        4.2.1 锡石显微结构第68-70页
        4.2.2 锡石U–Pb定年结果第70-71页
        4.2.3 锡石的化学组成第71-74页
    4.3 讨论第74-80页
        4.3.1 高松Sn?Cu矿床的成矿年龄第74-76页
        4.3.2 锡石的颜色环带及阴极发光行为第76-77页
        4.3.3 锡石的生长环境第77-78页
        4.3.4 高松Sn?Cu矿床的成因及指示意义第78-80页
第5章 个旧地区花岗岩锆石、磷灰石成分特征及成岩成矿指示..第80-104页
    5.1 地质特征及样品采集第81-86页
    5.2 分析结果第86-93页
        5.2.1 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第86-88页
        5.2.2 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第88-91页
        5.2.3 磷灰石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第91-93页
    5.3 讨论第93-104页
        5.3.1 锆石对岩浆演化及锡成矿的记录第93-96页
        5.3.2 磷灰石对岩浆演化的记录第96-100页
        5.3.3 个旧西部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成矿能力评估第100-104页
第6章 大厂矿区锡多金属矿床锡石U–Pb年代学研究第104-128页
    6.1 矿区地质第105-117页
        6.1.1 矿区地层第105-108页
        6.1.2 矿区构造及岩浆岩第108-110页
        6.1.3 矿床地质特征第110-117页
    6.2 分析结果第117-121页
        6.2.1 锡石U–Pb定年结果第117-121页
        6.2.2 锡石的化学组成第121页
    6.3 讨论第121-128页
        6.3.1 大厂矿区锡多金属矿床的年代学格架第121-123页
        6.3.2 大厂矿区锡多金属矿床成因第123-125页
        6.3.3 右江盆地晚白垩世大规模锡成矿作用第125-128页
第7章 大厂地区花岗岩类成因及其成矿指示第128-154页
    7.1 岩体地质及样品采集第129-133页
    7.2 分析结果第133-140页
        7.2.1 锆石U–Pb定年结果第133-134页
        7.2.2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第134-138页
        7.2.3 全岩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38页
        7.2.4 锆石Hf–O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38-139页
        7.2.5 单矿物成分特征第139-140页
    7.3 讨论第140-154页
        7.3.1 花岗岩类的侵位年龄第140-141页
        7.3.2 黑云母花岗岩与花岗斑岩脉成因第141-148页
        7.3.3 黑云母花岗岩锡的富集机制第148-152页
        7.3.4 构造指示意义第152-154页
第8章 主要结论第154-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88页
附表第188-244页
致谢第244-246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46-247页

论文共2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湘东南瑶岗仙钨矿40Ar/39Ar年代学研究与气体地球化学示踪
下一篇:基于碳、氧、温度协调控制的超低碳钢RH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