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五座古典园林植物季相景观及色彩配置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1.6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季相色彩研究理论概述 | 第19-27页 |
2.1 苏州古典园林 | 第19-20页 |
2.1.1 苏州古典园林研究概况 | 第19页 |
2.1.2 苏州古典园林的色彩体系 | 第19-20页 |
2.2 植物季相分类 | 第20-22页 |
2.2.1 以植物的观赏部位分 | 第20-21页 |
2.2.2 以植物的主要观赏季节分 | 第21-22页 |
2.3 色彩相关理论 | 第22-27页 |
2.3.1 色彩学基础理论 | 第22-23页 |
2.3.2 色彩地理学理论 | 第23-24页 |
2.3.3 色彩四季理论 | 第24页 |
2.3.4 中国传统色彩观 | 第24-25页 |
2.3.5 植物色彩配置原则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苏州古典园林彩色植物配置分析 | 第27-89页 |
3.1 调查样地与方法 | 第27-31页 |
3.1.1 调研分析对象 | 第27-30页 |
3.1.2 调研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3.2 拙政园彩色植物配置分析 | 第31-46页 |
3.2.1 拙政园概述 | 第31-32页 |
3.2.2 远香堂 | 第32-36页 |
3.2.3 香洲 | 第36-38页 |
3.2.4 倒影楼 | 第38-41页 |
3.2.5 与谁同坐轩 | 第41-44页 |
3.2.6 梧竹幽居 | 第44-46页 |
3.3 留园彩色植物配置分析 | 第46-58页 |
3.3.1 留园概述 | 第46-47页 |
3.3.2 濠濮亭 | 第47-50页 |
3.3.3 揖峰轩 | 第50-52页 |
3.3.4 冠云楼 | 第52-55页 |
3.3.5 涵碧山房 | 第55-58页 |
3.4 狮子林彩色植物配置分析 | 第58-68页 |
3.4.1 狮子林概述 | 第58-59页 |
3.4.2 燕誉堂 | 第59-61页 |
3.4.3 指柏轩 | 第61-63页 |
3.4.4 真趣亭 | 第63-66页 |
3.4.5 听涛亭 | 第66-68页 |
3.5 沧浪亭彩色植物配置分析 | 第68-76页 |
3.5.1 沧浪亭概述 | 第68-70页 |
3.5.2 流玉 | 第70-72页 |
3.5.3 五百名贤祠 | 第72-75页 |
3.5.4 明道堂 | 第75-76页 |
3.6 怡园彩色植物配置分析 | 第76-87页 |
3.6.1 怡园概述 | 第77-78页 |
3.6.2 坡仙琴馆 | 第78-80页 |
3.6.3 拜石轩 | 第80-82页 |
3.6.4 藕香榭 | 第82-85页 |
3.6.5 金粟亭 | 第85-8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四章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季相色彩特征值分析 | 第89-131页 |
4.1 苏州五座园林植物季相色彩配置分析 | 第89-112页 |
4.1.1 拙政园植物季相色彩配置分析 | 第89-94页 |
4.1.2 留园植物季相色彩配置分析 | 第94-99页 |
4.1.3 狮子林植物季相色彩配置分析 | 第99-104页 |
4.1.4 沧浪亭植物季相色彩配置分析 | 第104-107页 |
4.1.5 怡园植物季相色彩配置分析 | 第107-112页 |
4.2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季相色彩提取与分析 | 第112-124页 |
4.2.1 植物色彩要素提取与分析 | 第112-121页 |
4.2.2 植物季相色彩观赏性分析 | 第121-124页 |
4.3 苏州古典园林主要树种色彩特征分析 | 第124-129页 |
4.3.1 苏州古典园林主要树种色彩渐变进程分析 | 第124-126页 |
4.3.2 苏州古典园林主要树种色彩观赏期分析 | 第126-128页 |
4.3.3 苏州古典园林主要树种色彩特征值分析 | 第128-12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五章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色彩配置综合评价 | 第131-145页 |
5.1 评价对象 | 第131页 |
5.2 评价方法 | 第131-134页 |
5.2.1 层次分析法 | 第132-134页 |
5.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34页 |
5.3 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134-138页 |
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135-136页 |
5.3.2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136页 |
5.3.3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136-137页 |
5.3.4 各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 | 第137页 |
5.3.5 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方法 | 第137-138页 |
5.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138-143页 |
5.4.1 各因子权重结果及一致性检验 | 第138-139页 |
5.4.2 评价指标权重结果与排序 | 第139-140页 |
5.4.3 权重结果分析 | 第140-141页 |
5.4.4 综合评价计算与分析 | 第141-14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45-153页 |
6.1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色彩配置特点分析 | 第145-149页 |
6.1.1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群落特征 | 第145页 |
6.1.2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色彩特征 | 第145-147页 |
6.1.3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色彩景观综合评价 | 第147页 |
6.1.4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色彩景观不足之处 | 第147-149页 |
6.2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色彩配置优化策略 | 第149-151页 |
6.2.1 注重群落生态性,科学配置植物 | 第149-150页 |
6.2.2 挖掘彩色植物资源,丰富季相变化 | 第150页 |
6.2.3 增强植物景观美感,营造主题意境 | 第150-151页 |
6.2.4 科学养护管理,提升植物景观品质 | 第151页 |
6.3 结语及展望 | 第151-153页 |
6.3.1 结语 | 第151-152页 |
6.3.2 展望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59页 |
中文文献 | 第153-156页 |
外文文献 | 第156-157页 |
图片来源 | 第157-159页 |
附录 | 第159-181页 |
附录一: 苏州古典园林各样地实地调研原始数据表 | 第159-169页 |
附录二: 苏州古典园林各样地植物季相变化实景记录 | 第169-174页 |
附录三: 推荐优秀彩色植物品种及配置模式 | 第174-181页 |
致谢 | 第181-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