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民工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及代际比较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三)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三、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四、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一) 可能创新之处 | 第21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 第22-44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及阶级意识 | 第22-24页 |
二、政治文化理论 | 第24-26页 |
三、政治社会化理论 | 第26-27页 |
四、政治发展理论 | 第27-29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9-32页 |
一、农民工的概念 | 第29-31页 |
二、政治价值观的内涵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 第32-44页 |
一、样本选择 | 第32-34页 |
二、变量设置 | 第34-40页 |
三、研究假设 | 第40-42页 |
四、模型建立 | 第42-44页 |
第二章 农民工政治价值观的现实样态 | 第44-62页 |
第一节 农民工政治价值观的交融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农民工的宏观信任和微观否定 | 第46-50页 |
第三节 农民工对生存导向型政府的偏好 | 第50-53页 |
第四节 农民工对民主和权威的偏重 | 第53-56页 |
第五节 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的现实逻辑 | 第56-59页 |
第六节 农民工政治价值观及其特征 | 第59-62页 |
一、农民工政治价值观总述 | 第59-60页 |
二、农民工政治价值观的特征 | 第60-62页 |
第三章 江苏农民工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72页 |
第一节 农民工政治价值观影响因素的一般性分析 | 第62-65页 |
一、对政治重要性产生影响的因素 | 第63页 |
二、对政治信任感产生影响的因素 | 第63-64页 |
三、对政府偏好产生影响的因素 | 第64页 |
四、对政体偏好产生影响的因素 | 第64页 |
五、对政治效能感产生影响的因素 | 第64-65页 |
第二节 影响农民工政治价值观的客体性成因分析 | 第65-68页 |
一、教育背景 | 第65-66页 |
二、政治面貌 | 第66-67页 |
三、收入期待 | 第67-68页 |
第三节 影响农民工政治价值观的主体性成因分析 | 第68-72页 |
一、性别 | 第68-69页 |
二、客观经济状况 | 第69-70页 |
三、身份认同 | 第70页 |
四、主观社会关系状况 | 第70-72页 |
第四章 江苏农民工政治价值观代际比较 | 第72-80页 |
第一节 权法意识的代际差异 | 第72-73页 |
第二节 社会信任的代际差异 | 第73-75页 |
第三节 生存抑或发展的代际差异 | 第75-76页 |
第四节 民主与权威的偏重差异 | 第76-78页 |
第五节 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的代际差异 | 第78-80页 |
第五章 农民工政治价值观的现实影响 | 第80-96页 |
第一节 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影响 | 第80-88页 |
一、对体制内政治参与的影响 | 第81-85页 |
二、对体制外政治参与的影响 | 第85-88页 |
第二节 对城市社会整合的影响 | 第88-93页 |
一、对城市阶层身份的影响 | 第88-91页 |
二、对城市阶层意识的影响 | 第91-93页 |
第三节 对政府管理水平与政府服务的影响 | 第93-96页 |
一、提升政府管理水平 | 第93-94页 |
二、创新政府服务职能 | 第94-96页 |
结论 | 第96-102页 |
一、本文基本结论 | 第96页 |
二、简要的建议 | 第96-102页 |
(一) 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 第97页 |
(二) 增加农民工收入 | 第97-98页 |
(三) 增强城市对农民工的包容度 | 第98页 |
(四) 拓宽农民工政治参与渠道 | 第98-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附录1:江苏农民工政治价值观代际比较问卷 | 第108页 |
附录2:农民工政治价值观状况个案访谈提纲 | 第108-110页 |
附录3:被访者信息表 | 第110-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