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问题及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1.3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第22-25页 |
1.3.1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2-23页 |
1.3.2 创新与不足 | 第23-25页 |
第2章 主要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5-35页 |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25-29页 |
2.1.1 农村公共服务 | 第25-27页 |
2.1.2 供给项目化 | 第27-2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9-35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9-31页 |
2.2.2 公共选择理论 | 第31-35页 |
第3章 实证解释:苏北S县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项目化 | 第35-51页 |
3.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项目化的内在机理 | 第35-38页 |
3.1.1 供给项目化的产生背景与基本特征 | 第35页 |
3.1.2 供给项目化的政治逻辑与运行机制 | 第35-36页 |
3.1.3 国家与地方供给项目化的类型与特征 | 第36-38页 |
3.2 苏北S县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项目化的成就 | 第38-45页 |
3.2.1 苏北S县的基本概况 | 第38-39页 |
3.2.2 苏北S县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项目化现状 | 第39-45页 |
3.3 苏北S县农村公共服务政府供给项目化存在的问题 | 第45-51页 |
3.3.1 马太效应:公共服务项目的非均衡供给 | 第45-46页 |
3.3.2 乡村组织失语:供给与需求的偏离 | 第46-47页 |
3.3.3 精英俘获:乡村组织的自利性凸显 | 第47-48页 |
3.3.4 效率低下:项目重叠与项目嵌套现象严重 | 第48-49页 |
3.3.5 功能受阻:项目监督与审核管理流于形式 | 第49-51页 |
第4章 农村公共服务政府供给项目化问题的内在逻辑 | 第51-61页 |
4.1 宏观制度设计层面 | 第51-54页 |
4.1.1 自上而下的项目决策机制 | 第51-52页 |
4.1.2 不畅通的项目需求表达渠道 | 第52页 |
4.1.3 不对称的项目信息沟通方式 | 第52-53页 |
4.1.4 不完善的项目审批与监管机制 | 第53-54页 |
4.2 中观政府发展逻辑层面 | 第54-56页 |
4.2.1 压力型考核制度下政绩至上的发展逻辑 | 第54-55页 |
4.2.2 均衡性与可持续性欠缺的发展逻辑 | 第55页 |
4.2.3 权力寻租的隐性发展逻辑 | 第55-56页 |
4.3 微观乡村社会变迁层面 | 第56-61页 |
4.3.1 村庄社会变迁 | 第56-57页 |
4.3.2 村庄治理变迁 | 第57-58页 |
4.3.3 村民与村民小组变迁 | 第58-61页 |
第5章 农村公共服务政府供给项目化问题的优化路径 | 第61-71页 |
5.1 宏观制度设计层面 | 第61-64页 |
5.1.1 建立双向度的项目决策机制 | 第61-62页 |
5.1.2 建立畅通的项目需求表达机制 | 第62-63页 |
5.1.3 建立完善的项目信息公开机制 | 第63页 |
5.1.4 建立多方参与的项目监督机制 | 第63-64页 |
5.2 中观政府发展逻辑层面 | 第64-67页 |
5.2.1 科学界定各级政府在项目化供给中的权责配置 | 第64-65页 |
5.2.2 改革压力型体制下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第65-66页 |
5.2.3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 | 第66-67页 |
5.2.4 变管制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 | 第67页 |
5.3 微观乡村社会层面 | 第67-71页 |
5.3.1 明确村民自治制度的法律法规 | 第67-68页 |
5.3.2 重塑村民自治制度的组织基础 | 第68-69页 |
5.3.3 培育村民自治制度的民主基础 | 第69-71页 |
第6章 结语与讨论 | 第71-77页 |
6.1 项目制之于国家政权建设 | 第71-72页 |
6.2 项目制之于乡镇政府角色 | 第72-74页 |
6.3 项目制之于村庄治理秩序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85页 |
附录一 | 第81-84页 |
附录二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