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13页 |
第1章 司法 ADR 的基础理论 | 第13-23页 |
·司法ADR 的含义分析 | 第13-17页 |
·ADR 的界定 | 第13-15页 |
·司法ADR 的定义和性质 | 第15-17页 |
·司法ADR 的特征 | 第17-19页 |
·司法ADR 的功能 | 第19-20页 |
·解决纠纷的功能 | 第19页 |
·对于传统诉讼机制补偏救弊的功能 | 第19-20页 |
·促进新的规范形成之功能 | 第20页 |
·司法ADR 与诉讼的关系:对立与互补 | 第20-23页 |
·司法ADR 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对立 | 第20-21页 |
·司法ADR 与民事诉讼制度的互补 | 第21-22页 |
·结论 | 第22-23页 |
第2章 我国司法 ADR 的现状考察 | 第23-33页 |
·法院调解的发展轨迹 | 第23-25页 |
·对《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的介评 | 第25-28页 |
·各地法院的调解改革的实践 | 第28-31页 |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及与司法ADR 的差异 | 第31-33页 |
·结论 | 第33页 |
第3章 司法 ADR 的域外考察 | 第33-50页 |
·司法ADR 的国别考察 | 第33-41页 |
·美国 | 第34-36页 |
·英国 | 第36-38页 |
·日本 | 第38-40页 |
·德国 | 第40-41页 |
·域外主要国家司法ADR 之比较 | 第41-46页 |
·共同点 | 第41-42页 |
·不同点 | 第42-43页 |
·分析及结论 | 第43-46页 |
·基于比较研究的启示 | 第46-50页 |
·宏观层面:对对抗制的批判性引进 | 第46-47页 |
·中观层面:对抗制改革的方向上应注意与英美相区别 | 第47页 |
·微观层面:审前程序为司法ADR 的最佳切入点 | 第47-50页 |
第4章 司法 ADR 导入民事审前程序之思考 | 第50-60页 |
·审前程序与司法ADR 的关系 | 第51-52页 |
·民事审前程序的完善 | 第52-54页 |
·司法ADR 在审前程序的嵌入:以法院调解改革为重点 | 第54-60页 |
·程序的启动和适用范围 | 第55页 |
·调解机构的设置及调解与诉讼的关系 | 第55-57页 |
·中立者的选择 | 第57页 |
·调解的效力 | 第57-58页 |
·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