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保密与通信安全论文--密码的加密与解密论文

异构传感网密钥管理协议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9页
        1.1.1 异构传感网第14-16页
        1.1.2 异构传感网安全问题第16-18页
        1.1.3 异构传感网密钥管理问题第18-19页
    1.2 相关研究现状第19-26页
        1.2.1 基于对称密码机制的密钥管理协议第20-23页
        1.2.2 基于对称密码机制的密钥管理协议第23-24页
        1.2.3 跨层密钥管理协议第24-26页
        1.2.4 研究现状总结第2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1.4 论文组织结构第28-30页
第2章 异构传感网密钥管理相关技术第30-43页
    2.1 传感网异构性分析第30-33页
        2.1.1 传感网异构性定义第30-32页
        2.1.2 异构性表现形式及其影响第32-33页
    2.2 层簇式异构传感网第33-42页
        2.2.1 层簇式传感网的拓扑结构第34-35页
        2.2.2 层簇式传感网的体系结构第35-39页
        2.2.3 层簇式传感网的成簇设计第39-42页
    2.3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3章 基于区组设计的异构传感网密钥预分配协议第43-66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预备知识第44-46页
        3.2.1 区组设计第44-45页
        3.2.2 w-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第45-46页
    3.3 基于w-BIBD的密钥预分配协议第46-52页
        3.3.1 一个二维w-BIBD的构造第47-49页
        3.3.2 基于二维w-BIBD的密钥预分配协议第49-51页
        3.3.3 基于三维EX-w-BIBD的密钥预分配协议第51-52页
    3.4 性能分析第52-65页
        3.4.1 存储性分析第52-54页
        3.4.2 可扩展性分析第54-55页
        3.4.3 连通性分析第55-58页
        3.4.4 抗毁性分析第58-64页
        3.4.5 应用性分析第64-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4章 基于跨层设计的异构传感网密钥协商协议第66-85页
    4.1 引言第66-67页
    4.2 预备知识第67-71页
        4.2.1 网络初始化模型第67-68页
        4.2.2 跨层设计表现形式第68-69页
        4.2.3 椭圆曲线相关知识第69-71页
    4.3 异构传感网的路由结构第71-74页
        4.3.1 簇结构生成第71页
        4.3.2 基于簇的能量平衡路由算法第71-74页
    4.4 基于动态路由的跨层密钥协商协议第74-77页
        4.4.1 能量平衡的会话密钥建立协议第74-76页
        4.4.2 新节点加入及妥协节点撤销第76-77页
    4.5 性能分析第77-84页
        4.5.1 存储性分析第77-79页
        4.5.2 复杂性分析第79页
        4.5.3 连通性分析第79页
        4.5.4 安全性分析第79-81页
        4.5.5 能耗分析第81-84页
    4.6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5章 基于超网理论的随机性密钥预分配协议优化方案第85-104页
    5.1 引言第85-86页
    5.2 预备知识第86-90页
        5.2.1 评价指标第86-87页
        5.2.2 超网第87-88页
        5.2.3 变分不等式第88-90页
    5.3 异构性及部署模型第90-91页
        5.3.1 异构性第90页
        5.3.2 部署模型第90-91页
    5.4 协议性能优化模型第91-96页
        5.4.1 耗费优化模型第92页
        5.4.2 连通性优化模型第92-94页
        5.4.3 抗毁性优化模型第94-95页
        5.4.4 能量耗费优化模型第95-96页
        5.4.5 全局优化模型第96页
    5.5 方案分析第96-102页
        5.5.1 理论分析第96-97页
        5.5.2 实例化分析第97-102页
    5.6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结论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电视台《好大一个家》栏目研究
下一篇: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度分析--以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