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虚拟社会信任危机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6-13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6-7页 |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7-11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四) 主要创新点 | 第12-13页 |
一、虚拟社会、信任和信任危机的内涵 | 第13-16页 |
(一) 虚拟社会 | 第13-14页 |
(二) 信任 | 第14-16页 |
(三) 信任危机 | 第16页 |
二、我国虚拟社会信任危机的表现 | 第16-21页 |
(一)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任危机 | 第16-17页 |
(二) 组织与个体之间的信任危机 | 第17-19页 |
(三) 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任危机 | 第19-21页 |
三、我国虚拟社会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 | 第21-24页 |
(一) 主体素养偏低 | 第21-22页 |
(二) 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22页 |
(三) 监管体系乏力 | 第22-23页 |
(四) 网络技术建设落后 | 第23页 |
(五) 失信成本较低 | 第23-24页 |
四、我国虚拟社会信任危机的化解 | 第24-29页 |
(一) 注重道德教育,提高主体素养 | 第24-25页 |
(二) 完善制度法规,增强法律意识 | 第25-26页 |
(三) 加强监管力度,强化信任保障 | 第26-28页 |
(四) 更新技术设备,规范主体行为 | 第28页 |
(五) 深化网络合作,建立价值规范 | 第28-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后记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