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目前能源的状况 | 第10-11页 |
1.1.2 太阳能的特点及利用方式 | 第11-12页 |
1.1.3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及利用 | 第12-13页 |
1.2 碟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简介 | 第13页 |
1.3 太阳追踪研究意义和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4 太阳追踪方式的分析 | 第14-16页 |
1.4.1 开环的视日运动轨道追踪 | 第15页 |
1.4.2 闭环的光电传感器或图像传感器追踪 | 第15-16页 |
1.4.3 开环与闭环相结合的追踪方式 | 第16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2章 太阳追踪传感器结构及追踪方案的设计 | 第18-28页 |
2.1 常用传感器分类 | 第18-22页 |
2.1.1 敏感元件分析 | 第18-20页 |
2.1.2 光电探测器的选择 | 第20-22页 |
2.2 本课题太阳位置追踪传感器方案的设计 | 第22-23页 |
2.2.1 太阳追踪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 第22-23页 |
2.3 光学系统设计方案 | 第23-25页 |
2.4 自动增益控制的实现 | 第25-27页 |
2.4.1 自动增益控制的工作原理 | 第25-26页 |
2.4.2 模拟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 第26页 |
2.4.3 数字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 第26-27页 |
2.4.4 本文传感器设计中自动增益控制实现方法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太阳追踪传感器的硬件设计 | 第28-38页 |
3.1 太阳追踪传感器硬件布局 | 第28-29页 |
3.2 本文使用的四象限探测器参数及工作原理 | 第29-30页 |
3.3 单片机A/D转换模块基准电压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仿真 | 第30-31页 |
3.4 控制电路的设计 | 第31-32页 |
3.4.1 控制芯片的选择 | 第31页 |
3.4.2 ATmega8的简介 | 第31-32页 |
3.4.3 ATmega8单片机控制电路 | 第32页 |
3.5 信号采集及放大电路 | 第32-34页 |
3.6 ATmega8内部串口电路结构 | 第34-36页 |
3.7 -5V电源电路 | 第3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太阳追踪传感器的软件设计 | 第38-47页 |
4.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第38-39页 |
4.1.1 ICC AVR的开发步骤 | 第38-39页 |
4.2 控制板的软件设计 | 第39-46页 |
4.2.1 主程序设计 | 第40页 |
4.2.2 信号采集程序 | 第40-41页 |
4.2.3 单片机A/D转换模块基准电压自动增益控制程序 | 第41-42页 |
4.2.4 太阳位置追踪程序 | 第42-43页 |
4.2.5 串口通信程序 | 第43-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实验旋转平台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59页 |
5.1 实验旋转平台设计 | 第47-50页 |
5.1.1 实验旋转平台工作原理 | 第47-48页 |
5.1.2 步进电机选型 | 第48-49页 |
5.1.3 步进电机驱动器选型 | 第49页 |
5.1.4 步进电机细分控制 | 第49-50页 |
5.2 传感器与旋转实验平台组成的太阳追踪系统调试 | 第50-51页 |
5.3 实验数据 | 第51-58页 |
5.4 误差分析 | 第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65-66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知识产权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