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4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9-21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创新与不足 | 第22-24页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页 |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三、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理论概述 | 第24-48页 |
第一节 公正观理论阐释 | 第24-32页 |
一、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公正” | 第24-28页 |
二、作为价值观的公正观的概念界定 | 第28页 |
三、公正观与公正感的概念辨析 | 第28-30页 |
四、中国传统公正思想与西方公正思想的比较分析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理论基础 | 第32-38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公正观理论精粹 | 第33-34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公正 | 第34-35页 |
三、价值哲学理论 | 第35-36页 |
四、意识形态传播理论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概述 | 第38-45页 |
一、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内容 | 第38-41页 |
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目标 | 第41-43页 |
三、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意义 | 第43-45页 |
第四节 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模型构建 | 第45-48页 |
一、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模型及其各要素的内在关联 | 第45-46页 |
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模型建构的理论阐释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48-67页 |
第一节 调查总体设计 | 第48-50页 |
一、调查问卷设计的思路 | 第48页 |
二、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第48-49页 |
三、调研数据及资料来源 | 第49页 |
四、调研对象说明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50-61页 |
一、当代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积极态势 | 第50-55页 |
二、当前大学生公正观教育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55-61页 |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问题归因分析 | 第61-67页 |
一、教育环境对教育成效存在“抵消效应” | 第61-64页 |
二、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教育发展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高要求 | 第64-65页 |
三、社会交往模式存在的弊病制约教育效果发挥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加强大学生公正观教育实效性的思路整合 | 第67-87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实施原则 | 第67-69页 |
一、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统一原则 | 第67-68页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与多方配合相结合原则 | 第68页 |
三、教育者主导性与教育对象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 第68-69页 |
第二节 强化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科学化与艺术性 | 第69-74页 |
一、遵循公正观教育的一般规律 | 第69-71页 |
二、实现公正观教育的话语转换 | 第71-72页 |
三、增强公正理论教育的参与感 | 第72-74页 |
第三节 拓宽当代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途径 | 第74-77页 |
一、搭建公正观教育有效的开放平台 | 第74-75页 |
二、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示范效应 | 第75-76页 |
三、有效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 第76-77页 |
第四节 增强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系统性 | 第77-81页 |
一、促进大学生公正观教育体制与机制的和谐统一 | 第78-79页 |
二、促进公正观教育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 第79-80页 |
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的形成 | 第80-81页 |
第五节 积极探索提高大学生公正观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 第81-87页 |
一、优化与完善公正观教育的基本方法 | 第81-83页 |
二、创新公正观教育的特殊方法 | 第83-84页 |
三、整合公正观教育的多样方法 | 第84-87页 |
结语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附录一:当代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第94-97页 |
附录二:学生访谈提纲 | 第97-98页 |
附录三:教师访谈提纲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