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电动汽车驱动用永磁同步电机概述 | 第12-14页 |
1.2.1 集中驱动永磁电机 | 第12-13页 |
1.2.2 轮毂驱动永磁电机 | 第13-14页 |
1.2.3 电动汽车对永磁电机驱动系统性能需求 | 第14页 |
1.3 少稀土永磁同步电机概述 | 第14-17页 |
1.3.1 聚磁型少稀土永磁电机 | 第14-15页 |
1.3.2 磁阻式少稀土永磁电机 | 第15-16页 |
1.3.3 交替极少稀土永磁电机 | 第16-17页 |
1.4 电动汽车用混合励磁电机概述 | 第17-20页 |
1.5 转子永磁型无刷混合励磁电机概述 | 第20-23页 |
1.5.1 励磁绕组位于转子 | 第20-21页 |
1.5.2 励磁绕组位于端部 | 第21-22页 |
1.5.3 励磁绕组位于定子 | 第22-23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新型双定子双馈混合励磁电机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25-37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交替极永磁电机 | 第25-33页 |
2.2.1 交替极永磁电机结构 | 第25-26页 |
2.2.2 交替极永磁电机工作原理分析 | 第26-30页 |
2.2.3 交替极永磁电机优化设计 | 第30-33页 |
2.3 新型双定子双馈混合励磁电机拓扑结构 | 第33-34页 |
2.4 新型双定子双馈混合励磁电机工作原理 | 第34-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新型双定子双馈混合励磁电机设计 | 第37-50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新型双定子双馈混合励磁电机额定参数 | 第37-38页 |
3.3 新型双定子双馈混合励磁电机设计 | 第38-49页 |
3.3.1 相数选择 | 第38页 |
3.3.2 极槽配合 | 第38-39页 |
3.3.3 电枢绕组 | 第39-41页 |
3.3.4 励磁绕组 | 第41页 |
3.3.5 电机材料选取 | 第41-42页 |
3.3.6 电机主要尺寸参数设计 | 第42-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新型双定子双馈混合励磁电机性能分析 | 第50-59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有限元简介 | 第50-51页 |
4.3 新型双定子双馈混合励磁电机有限元分析 | 第51-55页 |
4.3.1 空载反电势 | 第51-52页 |
4.3.2 齿槽转矩 | 第52-53页 |
4.3.3 磁场调节特性 | 第53-54页 |
4.3.4 电磁转矩 | 第54页 |
4.3.5 损耗 | 第54-55页 |
4.4 新型双定子双馈混合励磁电机结构参数对其性能影响 | 第55-58页 |
4.4.1 极弧配合 | 第55-56页 |
4.4.2 不均匀气隙 | 第56页 |
4.4.3 内气隙长度 | 第56-57页 |
4.4.4 外定子轭宽 | 第57-58页 |
4.4.5 永磁体厚度 | 第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新型双定子双馈混合励磁电机建模与仿真 | 第59-73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新型双定子双馈混合励磁电机数学模型 | 第59-66页 |
5.2.1 坐标变换 | 第59-61页 |
5.2.2 电压方程 | 第61-62页 |
5.2.3 磁链方程 | 第62-64页 |
5.2.4 电压回代方程 | 第64-65页 |
5.2.5 转矩方程 | 第65-66页 |
5.2.6 机械运动方程 | 第66页 |
5.3 调磁能力与最大转速关系 | 第66-67页 |
5.4 基于matlab的新型双定子双馈混合励磁电机仿真分析 | 第67-72页 |
5.4.1 电机本体模块 | 第68页 |
5.4.2 最大转矩电流比模块 | 第68-70页 |
5.4.3 弱磁扩速模块 | 第70-71页 |
5.4.4 仿真结果 | 第71-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新型双定子双馈混合励磁电机实验研究 | 第73-77页 |
6.1 引言 | 第73页 |
6.2 新型双定子双馈混合励磁电机样机研制 | 第73页 |
6.3 新型双定子双馈混合励磁电机样机测试 | 第73-76页 |
6.3.1 阻感测试 | 第73-74页 |
6.3.2 空载反电势测试 | 第74-75页 |
6.3.3 永磁磁链幅值测量 | 第75-7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7页 |
7.2 课题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