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液体晃动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液体晃动的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2.2 罐体液体晃动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2 罐体结构特点及流固耦合分析基础 | 第15-23页 |
2.1 罐体结构特点 | 第15-18页 |
2.1.1 液罐车结构 | 第15-16页 |
2.1.2 筒体 | 第16-17页 |
2.1.3 封头 | 第17页 |
2.1.4 防波板 | 第17-18页 |
2.2 流固耦合分析基础 | 第18-22页 |
2.2.1 固体控制方程 | 第18页 |
2.2.2 流体控制方程 | 第18-19页 |
2.2.3 流固耦合方程 | 第19页 |
2.2.4 耦合面的数据传递 | 第19-20页 |
2.2.5 数据交换类型和网格映射 | 第20页 |
2.2.6 ANSYS流固耦合分析 | 第20-21页 |
2.2.7 流固耦合的分类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液罐车四种典型工况静力结构分析及优化 | 第23-44页 |
3.1 静力结构分析的基本概念 | 第23-27页 |
3.2 液罐车模型的建立 | 第27-30页 |
3.2.1 SKW9405GYSL罐式液体运输车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3.2.2 SKW9405GYSL罐式液体运输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3.2.3 施加载荷及添加约束 | 第29-30页 |
3.3 液罐车四种典型工况静力结构分析 | 第30-37页 |
3.3.1 液罐车匀速工况静力结构分析 | 第30-32页 |
3.3.2 液罐车制动工况静力结构分析 | 第32-33页 |
3.3.3 液罐车凹凸路面工况静力结构分析 | 第33-34页 |
3.3.4 液罐车转弯工况静力结构分析 | 第34-36页 |
3.3.5 液罐车四种典型工况静力结构分析结果对比 | 第36-37页 |
3.4 优化后液罐车四种典型工况静力结构分析 | 第37-42页 |
3.4.1 优化后液罐车匀速工况静力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3.4.2 优化后液罐车制动工况静力结构分析 | 第38-39页 |
3.4.3 优化后液罐车凹凸路面工况静力结构分析 | 第39-41页 |
3.4.4 优化后液罐车转弯工况静力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3.4.5 优化后液罐车四种典型工况静力结构分析结果对比 | 第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液罐车流固耦合分析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分析 | 第44-61页 |
4.1 流固耦合分析流程 | 第44-45页 |
4.2 ANSYS Workbench计算分析流程 | 第45-46页 |
4.3 液罐车工况的确定 | 第46页 |
4.4 液罐车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6-49页 |
4.4.1 液罐车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4.4.2 液罐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4.4.3 制动工况下结构域边界条件的定义 | 第48页 |
4.4.4 制动工况下流体域边界条件的定义 | 第48-49页 |
4.5 不同充液比下的流固耦合分析 | 第49-59页 |
4.5.1 30%充液比的流固耦合分析 | 第49-52页 |
4.5.2 50%充液比的流固耦合分析 | 第52-55页 |
4.5.3 80%充液比的流固耦合分析 | 第55-58页 |
4.5.4 液罐车流固耦合数据分析 | 第58-59页 |
4.6 分析应用实例 | 第59-60页 |
4.6.1 罐体具体结构介绍 | 第59-60页 |
4.6.2 罐体结构的优势 | 第6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1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在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