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连铸坯主要内部质量缺陷与预防措施 | 第10-13页 |
1.1.1 连铸板坯主要内部缺陷及其形成机理 | 第10-12页 |
1.1.2 中心偏析和中心疏松的预防措施 | 第12-13页 |
1.2 凝固末端位置确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板坯凝固传热和坯壳变形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18-34页 |
2.1 连铸过程的凝固传热 | 第18-21页 |
2.1.1 凝固传热的特点 | 第18-19页 |
2.1.2 结晶器中的热交换 | 第19-20页 |
2.1.3 二冷区的热交换 | 第20-21页 |
2.1.4 空冷区的热交换 | 第21页 |
2.2 坯壳变形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坯壳变形的本构关系 | 第21-24页 |
2.2.2 本构方程中各参数的确定 | 第24-25页 |
2.3 导热问题的有限元解法 | 第25-28页 |
2.3.1 单元划分和温度场的离散 | 第25页 |
2.3.2 有限单元的总体合成 | 第25-27页 |
2.3.3 非稳温度场的总体合成 | 第27-28页 |
2.4 弹粘塑性变形的有限元解法 | 第28-33页 |
2.4.1 应变增量和应力增量 | 第28-29页 |
2.4.2 有限元法求解 | 第29-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铸坯凝固传热的数值模拟 | 第34-50页 |
3.1 连铸机主要参数 | 第34-36页 |
3.2 凝固传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6-42页 |
3.2.1 模型假设 | 第36-37页 |
3.2.2 模型概述 | 第37-38页 |
3.2.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38-40页 |
3.2.4 物性参数的确定 | 第40-42页 |
3.3 铸坯温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2-44页 |
3.3.1 铸坯特征点温度变化曲线 | 第42-43页 |
3.3.2 铸坯横截面温度场 | 第43-44页 |
3.4 工艺参数对凝固过程的影响 | 第44-49页 |
3.4.1 过热度和拉速对表面温度的影响 | 第44-46页 |
3.4.2 过热度和拉速对中心温度和凝固末端的影响 | 第46-48页 |
3.4.3 过热度和拉速对压下区间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凝固末端位置与结晶器液位关系的确定 | 第50-68页 |
4.1 坯壳变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0-54页 |
4.1.1 模型的简化 | 第50-51页 |
4.1.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1页 |
4.1.3 铸坯高温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51-54页 |
4.1.4 模型的建立 | 第54页 |
4.2 坯壳鼓肚变形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4.2.1 鼓肚变形分析 | 第54-55页 |
4.2.2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55-56页 |
4.3 压下过程坯壳变形结果分析 | 第56-65页 |
4.3.1 压下过程坯壳变形特点 | 第58-62页 |
4.3.2 凝固末端位于扇形段不同位置时液芯体积变化 | 第62-64页 |
4.3.3 凝固末端位于扇形段不同位置时应力应变分析 | 第64-65页 |
4.4 凝固末端位置的确定 | 第65-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