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纳米新月结构超赝手性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4页 |
第一节 手性结构及其光学活性 | 第10-14页 |
1.1.1 旋光效应 | 第11-13页 |
1.1.2 圆二向色性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手性金属的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 | 第14-20页 |
1.2.1 等离子体手性理论 | 第15页 |
1.2.2 表面等离激元 | 第15-18页 |
1.2.3 手性等离子体的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手性结构的种类 | 第20-29页 |
1.3.1 手性分子和非手性纳米粒子组装结构 | 第20-22页 |
1.3.2 手性金属纳米结构 | 第22-26页 |
1.3.3 手性超材料 | 第26-29页 |
第四节 赝手性结构 | 第29-33页 |
第五节 本文主要内容 | 第33-34页 |
第二章 金属新月结构赝手性的数值分析 | 第34-44页 |
第一节 数值方法简介 | 第34-38页 |
第二节 金属纳米新月结构的赝手性 | 第38-43页 |
第三节 总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大面积金属纳米新月结构的制备工艺 | 第44-50页 |
第一节 单分散聚苯乙烯小球 | 第44-46页 |
第二节 离子束溅射镀膜机镀金 | 第46-48页 |
第三节 反应离子束刻蚀机刻蚀金 | 第48页 |
第四节 聚苯乙烯小球的清除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新月结构的实验测试及赝手性机制 | 第50-57页 |
第一节 测试平台的搭建 | 第50-51页 |
第二节 金属纳米新月结构的实验测试 | 第51-54页 |
第三节 金属纳米新月结构赝手性的物理机制 | 第54-56页 |
第四节 总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