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综合评述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教育相关概念和指导理论 | 第16-24页 |
2.1 意识形态 | 第16-18页 |
2.1.1 意识形态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意识形态的构成 | 第16-17页 |
2.1.3 意识形态的功能 | 第17-18页 |
2.1.4 意识形态的特征 | 第18页 |
2.2 意识形态教育 | 第18-20页 |
2.2.1 意识形态教育的概念 | 第18页 |
2.2.2 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 | 第18页 |
2.2.3 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 | 第18-19页 |
2.2.4 意识形态教育对意识形态塑成的重要性 | 第19-20页 |
2.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容 | 第20-21页 |
2.3.1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 | 第20页 |
2.3.2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含义 | 第20页 |
2.3.3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特征 | 第20-21页 |
2.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关论述及启发 | 第21-24页 |
2.4.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阐述 | 第21-22页 |
2.4.1.1 毛泽东思想关于意识形态相关论述 | 第21页 |
2.4.1.2 邓小平理论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关论述 | 第21-22页 |
2.4.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关论述 | 第22页 |
2.4.1.4 科学发展观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关论述 | 第22页 |
2.4.1.5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关论述 | 第22页 |
2.4.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理论对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启发 | 第22-24页 |
2.4.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第23页 |
2.4.2.2 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吸收 | 第23页 |
2.4.2.3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第23页 |
2.4.2.4 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 第23页 |
2.4.2.5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发展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状况分析 | 第24-31页 |
3.1 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3.1.1 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现状问卷调研情况 | 第24-25页 |
3.1.2 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现状调研汇总数据分析 | 第25页 |
3.2 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27页 |
3.2.1 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认同弱化 | 第25-26页 |
3.2.2 个人价值观念倾向平面化 | 第26页 |
3.2.3 实利主义价值观念表现明显 | 第26-27页 |
3.2.4 特殊青少年群体思想趋向极端化 | 第27页 |
3.3 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3.3.1 世界多元文化思潮的渗透性影响 | 第27-28页 |
3.3.2 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复杂影响 | 第28-29页 |
3.3.3 闽北地区经济发展客观因素的交互影响 | 第29页 |
3.3.4 青少年自身因素的直接影响 | 第29-30页 |
3.4 提升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 第30-31页 |
3.4.1 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有益于改善当前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现状 | 第30页 |
3.4.2 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保障闽北地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 第30-31页 |
3.4.3 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维护闽北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 第31页 |
第四章 国内外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 第31-36页 |
4.1 国外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经验 | 第31-33页 |
4.1.1 新加坡行政体制和社区服务双向结合教育引导模式 | 第31-32页 |
4.1.2 美国强调国家意识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 | 第32页 |
4.1.3 德国建立完善的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培养机构和教育机制 | 第32-33页 |
4.2 国内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反面案例 | 第33-34页 |
4.2.1 上海突出丰富多元的社区教育元素 | 第33页 |
4.2.2 湖南卫视娱乐选秀节目的负面效应 | 第33-34页 |
4.3 省内其他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做法 | 第34-35页 |
4.3.1 龙岩地区突出红色经典文化信仰教育 | 第34页 |
4.3.2 三明尤溪突出朱子理学思想教育 | 第34-35页 |
4.4 国内外及省内其他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情况的综合评述 | 第35-36页 |
4.4.1 国外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情况综合评述 | 第35-36页 |
4.4.2 国内及省内其他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情况综合评述 | 第36页 |
第五章 提升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相关举措 | 第36-45页 |
5.1 拓宽闽北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内容 | 第36-40页 |
5.1.1 关于生命本真的普遍性教育 | 第37页 |
5.1.2 重塑精神信仰 | 第37-38页 |
5.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38-39页 |
5.1.4 闽北地区传统思想文化内容 | 第39-40页 |
5.2 设定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40-41页 |
5.2.1 共性和个性相融合 | 第40页 |
5.2.2 区域和整体相融合 | 第40页 |
5.2.3 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 第40-41页 |
5.3 改进闽北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方法 | 第41-45页 |
5.3.1 改进教育方法 | 第41-43页 |
5.3.1.1 借鉴传统教育引导模式的有效经验 | 第41-42页 |
5.3.1.2 丰富青少年主题实践体验活动 | 第42页 |
5.3.1.3 拓展传统信息载体与网络新媒体的双向互动 | 第42-43页 |
5.3.2 提升教育平台 | 第43-45页 |
5.3.2.1 提升教育行政等体制化的载体平台 | 第43页 |
5.3.2.2 加强师资力量的队伍建设 | 第43页 |
5.3.2.3 创设灵活机动的社会化工作载体 | 第43-45页 |
结束语 | 第45-47页 |
附: 闽北青少年意识形态现状调查问卷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个人简介 | 第54-55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