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工作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

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1 理论意义第12页
        1.2.2 现实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第13-1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3 综合评述第15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5-16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页
        1.4.2 创新之处第15-16页
第二章 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教育相关概念和指导理论第16-24页
    2.1 意识形态第16-18页
        2.1.1 意识形态的定义第16页
        2.1.2 意识形态的构成第16-17页
        2.1.3 意识形态的功能第17-18页
        2.1.4 意识形态的特征第18页
    2.2 意识形态教育第18-20页
        2.2.1 意识形态教育的概念第18页
        2.2.2 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第18页
        2.2.3 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第18-19页
        2.2.4 意识形态教育对意识形态塑成的重要性第19-20页
    2.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容第20-21页
        2.3.1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第20页
        2.3.2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含义第20页
        2.3.3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特征第20-21页
    2.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关论述及启发第21-24页
        2.4.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阐述第21-22页
            2.4.1.1 毛泽东思想关于意识形态相关论述第21页
            2.4.1.2 邓小平理论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关论述第21-22页
            2.4.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关论述第22页
            2.4.1.4 科学发展观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关论述第22页
            2.4.1.5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关论述第22页
        2.4.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理论对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启发第22-24页
            2.4.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23页
            2.4.2.2 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吸收第23页
            2.4.2.3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23页
            2.4.2.4 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第23页
            2.4.2.5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发展第23-24页
第三章 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状况分析第24-31页
    3.1 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现状分析第24-25页
        3.1.1 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现状问卷调研情况第24-25页
        3.1.2 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现状调研汇总数据分析第25页
    3.2 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5-27页
        3.2.1 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认同弱化第25-26页
        3.2.2 个人价值观念倾向平面化第26页
        3.2.3 实利主义价值观念表现明显第26-27页
        3.2.4 特殊青少年群体思想趋向极端化第27页
    3.3 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7-30页
        3.3.1 世界多元文化思潮的渗透性影响第27-28页
        3.3.2 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复杂影响第28-29页
        3.3.3 闽北地区经济发展客观因素的交互影响第29页
        3.3.4 青少年自身因素的直接影响第29-30页
    3.4 提升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分析第30-31页
        3.4.1 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有益于改善当前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现状第30页
        3.4.2 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保障闽北地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第30-31页
        3.4.3 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维护闽北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第31页
第四章 国内外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第31-36页
    4.1 国外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经验第31-33页
        4.1.1 新加坡行政体制和社区服务双向结合教育引导模式第31-32页
        4.1.2 美国强调国家意识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第32页
        4.1.3 德国建立完善的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培养机构和教育机制第32-33页
    4.2 国内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反面案例第33-34页
        4.2.1 上海突出丰富多元的社区教育元素第33页
        4.2.2 湖南卫视娱乐选秀节目的负面效应第33-34页
    4.3 省内其他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做法第34-35页
        4.3.1 龙岩地区突出红色经典文化信仰教育第34页
        4.3.2 三明尤溪突出朱子理学思想教育第34-35页
    4.4 国内外及省内其他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情况的综合评述第35-36页
        4.4.1 国外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情况综合评述第35-36页
        4.4.2 国内及省内其他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情况综合评述第36页
第五章 提升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相关举措第36-45页
    5.1 拓宽闽北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内容第36-40页
        5.1.1 关于生命本真的普遍性教育第37页
        5.1.2 重塑精神信仰第37-38页
        5.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38-39页
        5.1.4 闽北地区传统思想文化内容第39-40页
    5.2 设定闽北地区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原则第40-41页
        5.2.1 共性和个性相融合第40页
        5.2.2 区域和整体相融合第40页
        5.2.3 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第40-41页
    5.3 改进闽北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方法第41-45页
        5.3.1 改进教育方法第41-43页
            5.3.1.1 借鉴传统教育引导模式的有效经验第41-42页
            5.3.1.2 丰富青少年主题实践体验活动第42页
            5.3.1.3 拓展传统信息载体与网络新媒体的双向互动第42-43页
        5.3.2 提升教育平台第43-45页
            5.3.2.1 提升教育行政等体制化的载体平台第43页
            5.3.2.2 加强师资力量的队伍建设第43页
            5.3.2.3 创设灵活机动的社会化工作载体第43-45页
结束语第45-47页
附: 闽北青少年意识形态现状调查问卷第47-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个人简介第54-55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节选)翻译报告
下一篇:侗族叙事歌翻译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