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3 本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2.1 货币市场基金和互联网货币基金的意义研究 | 第14-15页 |
2.1.1 国内外货币市场基金发展意义的研究 | 第14-15页 |
2.1.2 我国互联网货币基金发展意义的研究 | 第15页 |
2.2 我国互联网货币基金规模发展的研究 | 第15-16页 |
2.2.1 互联网货币基金规模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5-16页 |
2.2.2 互联网货币基金规模发展意义的研究 | 第16页 |
2.3 Shibor以及Shibor与我国互联网货币基金关系 | 第16-17页 |
2.3.1 Shibor的意义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6-17页 |
2.3.2 Shibor与我国互联网货币基金关系的研究 | 第17页 |
2.4 总体评价 | 第17页 |
2.5 小结 | 第17-18页 |
第3章 互联网货币基金规模与Shibor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18-36页 |
3.1 主要对象概述 | 第18-25页 |
3.1.1 货币市场基金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 第18-21页 |
3.1.2 我国互联网货币基金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3.1.3 我国互联网货币基金的主要特点 | 第22页 |
3.1.4 我国货币市场及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 | 第22-25页 |
3.2 互联网货币基金规模对Shibor影响的传导机制 | 第25-31页 |
3.2.1 互联网货币基金规模的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3.2.2 互联网货币基金规模对Shibor影响的传导途径 | 第27-31页 |
3.3 Shibor对互联网货币基金规模影响的传导机制 | 第31-35页 |
3.3.1 影响Shibor的因素 | 第31-33页 |
3.3.2 Shibor对互联网货币基金规模影响的传导途径 | 第33-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我国互联网货币基金规模与Shibor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36-46页 |
4.1 实证使用的模型 | 第36-37页 |
4.1.1 VAR模型介绍 | 第36页 |
4.1.2 VAR模型特点 | 第36页 |
4.1.3 VAR模型的稳定性 | 第36-37页 |
4.2 变量选择与数据选取 | 第37页 |
4.3 相关检验 | 第37-40页 |
4.3.1 单位根检验 | 第37-38页 |
4.3.2 协整检验 | 第38-39页 |
4.3.3 Granger因果检验 | 第39-40页 |
4.4 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4.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42-45页 |
4.6 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美国基金业实证研究与中美对比分析 | 第46-54页 |
5.1 美国货币基金 | 第46-47页 |
5.2 数据选择 | 第47页 |
5.3 美国零售货币基金与联邦基金利率的实证分析 | 第47-49页 |
5.4 中美对比分析 | 第49-52页 |
5.4.1 中美实证结果差异原因 | 第49-50页 |
5.4.2 从资产配置角度对比分析 | 第50-52页 |
5.5 小结 | 第52-54页 |
第6章 思考与建议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A 实证分析中使用的数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