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肿瘤科论文

健脾补血方减轻肺癌化疗后消化道及骨髓毒副反应的临床观察及机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5-17页
第一章 文献研究第17-32页
    一、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第17页
    二、肺癌的西医治疗第17-18页
    三、肺癌的中医治疗第18-19页
    四、现代医学对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认识第19-25页
        (一) 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概念第19页
        (二) 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发病机制第19-23页
        (三) 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分类第23页
        (四) 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西医治疗第23-25页
    五、中医学对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认识第25-26页
        (一) 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中医病因病机第25页
        (二) 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中医治疗第25-26页
    六、现代医学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认识第26-28页
        (一)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概念第26页
        (二)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病机制第26-28页
        (三) 骨髓抑制的西医治疗第28页
    七、中医学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认识第28-30页
        (一)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中医病因病机第28-29页
        (二)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中医治疗第29-30页
    八、健脾补血的组方及作用第30-31页
        (一) 健脾补血方的组方第30页
        (二) 健脾补血方的作用第30-31页
    九、本研究的意义第31-32页
第二章 临床研究第32-48页
    一、研究对象第32页
        (一) 一般资料第32页
        (二) 合格病例的选择第32页
    二、治疗方案第32-33页
        (一) 健脾补血方第33页
        (二) 两组均采用GP方案化疗第33页
        (三) 两组化疗期间均配合一般对症治疗第33页
        (四) 集落刺激因子的使用及输血第33页
    三、观察指标第33-34页
    四、疗效评价第34-35页
        (一) 《WHO临床试验常见毒副反应分级标准》(详见附录2)第34页
        (二) 《痞满证症状分级量化表》、《白细胞减少症状分级量化表》(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2002年,详见附录3、附录4)第34页
        (三) 《原发性肺癌症状分级量表》(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详见附录5)第34页
        (四) 《肺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L) 中文版4.0》(详见附录6)第34-35页
        (五) 卡氏评分(详见附录1)第35页
        (六) 记录比较各组止呕药及护胃药物、集落刺激因子、激素及相关用药的用法用量、输血情况第35页
    五、统计分析第35页
    六、实验结果第35-48页
        (一) 病例来源及分布第35页
        (二) 基线资料比较第35-36页
        (三) 消化道不良反应比较(《WHO临床试验常见毒副反应分级标准》)第36-37页
        (四) 《痞满证症状分级量化表》积分比较第37-38页
        (五) 《白细胞减少症症状分级量化表》积分比较第38-40页
        (六) 血分析(WBC、NEU、RBC、HGB、PLT) 变化比较第40-42页
        (七) 两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比较(《WHO临床试验常见毒副反应分级标准》)第42-43页
        (八) 《原发性肺癌症状分级量表》积分比较第43-44页
        (九) 《肺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L) 中文版4.0》评分比较第44页
        (十) 卡氏评分比较第44页
        (十一) 体重比较第44-45页
        (十二) 肝肾功能的组间比较第45页
        (十三) 心电图及生命体征的组间比较第45-46页
        (十四) 相关药物的使用及输血情况的组间比较第46-48页
第三章 健脾补血方对化疗小鼠血浆Ghrelin含量、脑组织Gas mRNA及胃组织VIP mRNA表达的影响第48-59页
    一、实验目的第48页
    二、材料第48-50页
        (一) 实验动物第48页
        (二) 药物第48-49页
        (三)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9页
        (四) 实验试剂第49-50页
    三、方法第50-53页
        (一) 分组与处理第50页
        (二) 造模与观察指标第50页
        (三) 样本采集及制备第50页
        (四) 指标检测第50-53页
    四、技术路线图第53页
    五、统计方法第53页
    六、实验结果第53-59页
第四章 健脾补血方对环磷酰胺化疗小鼠脾脏组织CD34表达的影响第59-63页
    一、实验目的第59页
    二、材料第59页
        (一) 实验动物第59页
        (二) 药物第59页
        (三)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59页
        (四) 实验试剂第59页
    三、方法第59-61页
    四、技术路线图第61页
    五、统计方法第61页
    六、实验结果第61-63页
第五章 讨论第63-71页
结语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2页
附录第82-107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统计学审核证明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情志应激增加NAFLD“易感性”机制及theacrine的保护作用研究
下一篇:牛奶摄入和乳糖酶基因多态性对不同乳糖消化状况人群的肠道菌群和代谢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