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

摘要第3-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3-31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23-25页
        1.1.1 选题背景第23-24页
        1.1.2 选题意义第24-25页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第25-26页
        1.2.1 研究目标第25页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6页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6-31页
        1.3.1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3.2 技术路线第27-29页
        1.3.3 样本选取第29页
        1.3.4 数据来源第29-31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第31-59页
    2.1 概念界定第31-40页
        2.1.1 交通与区域交通网络第31-33页
        2.1.2 旅游与旅游业第33-35页
        2.1.3 区域旅游合作第35-38页
        2.1.4 交通通达性第38页
        2.1.5 交通对旅游的影响第38-39页
        2.1.6 区域旅游合作度第39-40页
    2.2 理论基础第40-51页
        2.2.1 交通区位理论与点轴理论第40-41页
        2.2.2 空间相互作用与旅游O-D理论第41-42页
        2.2.3 区域旅游辐射理论与发展梯度理论第42-47页
        2.2.4 区域旅游一体化与旅游圈理论第47-51页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第51-59页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51-57页
        2.3.2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57-59页
第三章 交通运输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理论构架第59-99页
    3.1 交通与旅游的辩证关系第59-63页
        3.1.1 交通与旅游密不可分第59-61页
        3.1.2 旅游者对交通的要求第61-63页
    3.2 交通网络对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第63-87页
        3.2.1 长三角旅游合作第63-69页
        3.2.2 湘鄂赣旅游合作第69-78页
        3.2.3 湖南省域旅游合作第78-87页
    3.3 交通网络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共时性分析第87-93页
        3.3.1 不同国家层面旅游合作第87-88页
        3.3.2 不同省区层面旅游合作第88-91页
        3.3.3 大都市圈旅游合作第91-93页
    3.4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归纳第93-97页
        3.4.1 政府主导或推动型第93-95页
        3.4.2 企业主导或行业引导型第95-97页
        3.4.3 空间引致合作型第97页
    3.5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四章 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第99-143页
    4.1 区域旅游合作度评估的目标和内涵第99-102页
        4.1.1 评估的目标第99-100页
        4.1.2 评估的内涵第100-101页
        4.1.3 影响区域旅游合作行为的要素第101-102页
    4.2 合作指标体系构建的准则和思路第102-109页
        4.2.1 区域旅游合作度评估的整体性设计第102-106页
        4.2.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第106-107页
        4.2.3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第107-109页
    4.3 指标的设计与筛选第109-122页
        4.3.1 预选指标集的建立(初选)第109-111页
        4.3.2 指标的筛选第111-115页
        4.3.3 指标的确立和归并第115-122页
    4.4 指标测度方法选择第122-142页
        4.4.1 常见评价方法比较第122页
        4.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及原则第122-124页
        4.4.3 评价指标的计量第124-130页
        4.4.4 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模型第130-134页
        4.4.5 指标筛选过程第134-138页
        4.4.6 指标取舍说明第138-142页
    4.5 本章小结第142-143页
第五章 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度的实证分析第143-181页
    5.1 武陵山片区景区及其可达性第143-153页
        5.1.1 武陵山片区地市交通的可达性第144-147页
        5.1.2 片区景点可达性评价方法第147-149页
        5.1.3 旅游景点分布和可达性分析第149-153页
    5.2 交通网络对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的影响第153-155页
        5.2.1 数据来源第154页
        5.2.2 研究区域第154-155页
    5.3 武陵山片区各城市旅游交通的通达性分析第155-161页
        5.3.1 公路通达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56-157页
        5.3.2 公路通达性的测度第157-158页
        5.3.3 铁路交通和航空通达性分析第158-159页
        5.3.4 片区交通通达性的空间格局分析第159-161页
    5.4 测算大湘西与周边各地市的旅游合作度第161-168页
        5.4.1 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状况分析第161-163页
        5.4.2 合作度测算依据第163-164页
        5.4.3 筛选测算对象及测算第164-167页
        5.4.4 测算结果及分析第167-168页
    5.5 大湘西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度分析第168-179页
        5.5.1 大湘西三市州间旅游合作历程第168-169页
        5.5.2 三市州间旅游合作完整度第169-172页
        5.5.3 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组织度第172-173页
        5.5.4 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直观度第173-175页
        5.5.5 测算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度第175-178页
        5.5.6 测算结果及分析第178-179页
    5.6 本章小结第179-181页
第六章 交通的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及弹性分析第181-233页
    6.1 旅游倒逼交通发展第182-189页
        6.1.1 武陵山片区旅游龙头呈现第182-183页
        6.1.2 武陵山片区第一个旅游地的形成第183-185页
        6.1.3 旅游地的发展倒逼交通改善第185-189页
    6.2 武陵山区交通网络化建设第189-199页
        6.2.1 大湘西互连互通的交通基础建设第190-191页
        6.2.2 大湘西交通网络推动旅游合作第191-193页
        6.2.3 交通发展与旅游合作相关性的实证分析第193-199页
    6.3 交通发展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历时性影响第199-215页
        6.3.1 旅游运输通道类型及演化机制第199-200页
        6.3.2 数据来源及分析第200-202页
        6.3.3 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对区域旅游空间合作的影响第202-215页
    6.4 交通网络对不同市州区旅游合作效率的影响第215-218页
        6.4.1 交通网络密度对合作效率影响第217-218页
        6.4.2 交通网络优势度对旅游合作效率影响第218页
    6.5 武陵山片区旅游交通通达性计算第218-228页
        6.5.1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第218-220页
        6.5.2 研究方法第220-221页
        6.5.3 旅游节点交通通达性评价第221-228页
        6.5.4 通达性与旅游合作的关系第228页
    6.6 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类型第228-232页
        6.6.1 旅游资源禀赋的牵引第228-229页
        6.6.2 地理区位与地理环境的优势第229-230页
        6.6.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助推第230页
        6.6.4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第230-231页
        6.6.5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交通规划第231-232页
    6.7 小结第232-23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233-239页
    7.1 主要结论第233-236页
    7.2 本论文创新点第236-237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237-239页
参考文献第239-255页
附录第255-261页
致谢第261-26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63页

论文共2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动态知识管理能力对管理创新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技术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