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12-14页 |
摘要 | 第14-16页 |
ABSTRACT | 第16-17页 |
前言 | 第18-32页 |
1 血脑屏障及改善药物跨血脑屏障的技术 | 第18-20页 |
1.1 血脑屏障的生理解剖特点 | 第18页 |
1.2 药物跨血脑屏障的转运机制 | 第18页 |
1.3 改善药物跨血脑屏障转运的技术手段 | 第18-20页 |
1.3.1 利用渗透压开放血脑屏障 | 第18-19页 |
1.3.2 利用血管活性物质开放血脑屏障 | 第19页 |
1.3.3 使用药耐药性逆转剂提高药物的脑内转运 | 第19页 |
1.3.4 利用中药提高药物的脑内转运 | 第19-20页 |
1.3.5 载药纳米粒给药系统 | 第20页 |
1.3.6 其他 | 第20页 |
1.4 研究药物/制剂跨血脑屏障的体外模型 | 第20页 |
2 固体脂质纳米粒脑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2.1 SLN的特点 | 第20-21页 |
2.2 实现SLN脑部滞留时间延长的手段 | 第21-22页 |
2.2.1 控制粒径大小 | 第21页 |
2.2.2 表面包覆亲水性聚合物/表面活性剂 | 第21-22页 |
2.3 固体脂质纳米粒增加药物脑部转运的机制 | 第22页 |
2.4 固体脂质纳米粒常用的制备方法 | 第22-23页 |
2.4.1 高压匀质法 | 第22页 |
2.4.2 溶剂蒸发法 | 第22页 |
2.4.3 乳化溶剂-扩散法 | 第22-23页 |
2.4.4 微乳法 | 第23页 |
2.4.5 超临界流体法 | 第23页 |
2.5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表征 | 第23-24页 |
2.5.1 粒径 | 第23页 |
2.5.2 Zeta电位 | 第23-24页 |
2.5.3 载药量与包封率 | 第24页 |
2.5.4 体外释放度 | 第24页 |
2.5.5 稳定性 | 第24页 |
2.6 SLN的给药途径 | 第24-25页 |
3 本课题的设计思想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2页 |
第一章 更昔洛韦溶解度与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32-36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32-33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3-35页 |
2.1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3-34页 |
2.1.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33页 |
2.1.2 色谱条件 | 第33页 |
2.1.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3-34页 |
2.1.4 精密度试验 | 第34页 |
2.2 更昔洛韦溶解度的测定 | 第34-35页 |
2.3 更昔洛韦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35页 |
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二章 更昔洛韦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 第36-61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6-37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37-55页 |
2.1 制备工艺的考察 | 第37-39页 |
2.1.1 制备方法的确定 | 第37页 |
2.1.2 加热温度的选择 | 第37页 |
2.1.3 乳化剂及冰片的加入方式 | 第37页 |
2.1.4 油、水两相的混合方式 | 第37页 |
2.1.5 水相的加入速度 | 第37-38页 |
2.1.6 超声时间长短 | 第38页 |
2.1.7 冷却固化温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2.2 处方的考察 | 第39-47页 |
2.2.1 载药量、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9-42页 |
2.2.2 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 第42页 |
2.2.3 脂质载体材料的选择 | 第42-43页 |
2.2.4 冰片用量的影响 | 第43页 |
2.2.5 乳化剂的种类及其用量选择 | 第43-44页 |
2.2.6 药脂比的影响 | 第44-47页 |
2.2.7 工艺、处方重现 | 第47页 |
2.3 纳米粒理化性质研究 | 第47-54页 |
2.3.1 GCV固体脂质纳米粒形态学 | 第47-48页 |
2.3.2 GCV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的测定 | 第48-50页 |
2.3.3 纳米粒的体外释药及其机理初步探讨 | 第50-54页 |
2.4 更昔洛韦纳米粒初步稳定性试验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7页 |
3.1 制备工艺 | 第55页 |
3.2 处方 | 第55-56页 |
3.3 释放度 | 第56页 |
3.4 释药机理 | 第56-57页 |
3.5 稳定性 | 第57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第三章 更昔洛韦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外跨血脑屏障机理研究 | 第61-77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61-62页 |
1.1 试药 | 第61页 |
1.2 仪器 | 第61-62页 |
1.3 细胞株 | 第62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62-73页 |
2.1 主要培养液及试剂配制 | 第62页 |
2.1.1 D-Hank's液 | 第62页 |
2.1.2 DMM培养液 | 第62页 |
2.1.3 0.25 %胰酶消化液 | 第62页 |
2.1.4 HEPES液 | 第62页 |
2.2 模型的建立 | 第62-65页 |
2.2.1 细胞的传代与消化 | 第62-63页 |
2.2.2 细胞的接种 | 第63页 |
2.2.3 细胞形态学 | 第63-64页 |
2.2.4 细胞单层跨膜电阻(TEER)的测定 | 第64-65页 |
2.2.5 细胞膜的检漏实验 | 第65页 |
2.3 更昔洛韦体外跨膜转运实验 | 第65-73页 |
2.3.1 更昔洛韦样品制备 | 第65页 |
2.3.2 更昔洛韦浓度的测定 | 第65-68页 |
2.3.3 细胞膜的处理 | 第68页 |
2.3.4 跨膜实验 | 第68-73页 |
3 讨论 | 第73-75页 |
3.1 体外跨血脑屏障模型选择 | 第73页 |
3.2 处方的影响 | 第73-74页 |
3.3 GCV及其纳米粒中药物的跨膜机理 | 第74-7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第四章 更昔洛韦固体脂质纳米粒小鼠体内的分布实验 | 第77-90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77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77-87页 |
2.1 小鼠体内分布研究试验方法 | 第77-78页 |
2.1.1 给药方案 | 第77-78页 |
2.1.2 样品采集 | 第78页 |
2.2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78-82页 |
2.2.1 色谱条件 | 第78页 |
2.2.2 组织样品的处理和测定 | 第78页 |
2.2.3 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78-79页 |
2.2.4 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 | 第79页 |
2.2.5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79页 |
2.2.6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 第79-82页 |
2.2.7 提取回收率 | 第82页 |
2.3 体内分布研究试验结果 | 第82-85页 |
2.4 体内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85-87页 |
2.4.1 药动学参数计算 | 第85页 |
2.4.2 数据处理 | 第85-87页 |
3 讨论 | 第87-8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第五章 更昔洛韦固体脂质纳米粒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 | 第90-99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90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90-97页 |
2.1 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试验方法 | 第90页 |
2.1.1 给药方案 | 第90页 |
2.1.2 样品采集 | 第90页 |
2.2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90-92页 |
2.2.1 色谱条件 | 第90-91页 |
2.2.2 血浆样品的处理和测定 | 第91页 |
2.2.3 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91页 |
2.2.4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91-92页 |
2.2.5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 第92页 |
2.2.5 提取回收率 | 第92页 |
2.3 药动学实验结果 | 第92-94页 |
2.4 体内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94-97页 |
2.4.1 药动学参数计算 | 第94-97页 |
2.4.2 药动学参数统计分析 | 第97页 |
3 讨论 | 第97-9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全文结论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2-103页 |
附件 | 第103-111页 |
学位论文自愿预先检测申请表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