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 研究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财务风险预警有关理论 | 第16-22页 |
2.1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2.1.1 财务风险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页 |
2.1.2 财务风险的特征 | 第16-17页 |
2.1.3 财务风险的分类 | 第17页 |
2.2 财务风险预警有关理论 | 第17-18页 |
2.2.1 财务风险预警的内涵 | 第17页 |
2.2.2 财务风险预警的功能 | 第17-18页 |
2.3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比较与选择 | 第18-22页 |
2.3.1 Z计分模型的介绍 | 第18页 |
2.3.2 比较常用预警模型的优缺点 | 第18-20页 |
2.3.3 Z计分模型的选择依据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新能源上市公司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30页 |
3.1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状况 | 第22-24页 |
3.2 新能源行业的特色分析 | 第24页 |
3.2.1 新能源生产的环保性 | 第24页 |
3.2.2 新能源产品的非排他性 | 第24页 |
3.2.3 新能源的高成本性 | 第24页 |
3.3 中国新能源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3.4 新能源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第25-28页 |
3.4.1 存在较为严重的债务危机 | 第27页 |
3.4.2 盈利能力不足 | 第27页 |
3.4.3 营运能力亟待提高 | 第27-28页 |
3.4.4 发展能力较差 | 第28页 |
3.4.5 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量较少 | 第28页 |
3.4.6 相当多的新能源企业存在财务风险 | 第28页 |
3.5 新能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3.5.1 融资因素 | 第28-29页 |
3.5.2 产品因素 | 第29页 |
3.5.3 政策因素 | 第29页 |
3.5.4 决策因素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新能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改进模型的构建 | 第30-49页 |
4.1 建模时间的确定、数据的来源以及样本的选择 | 第30-31页 |
4.1.1 建模时间的确定 | 第30页 |
4.1.2 数据的来源 | 第30页 |
4.1.3 样本的选择 | 第30-31页 |
4.2 财务预警指标的选择 | 第31-34页 |
4.2.1 财务预警指标选择的原则 | 第31-32页 |
4.2.2 财务预警指标的确定 | 第32-34页 |
4.3 财务样本数据的检验 | 第34-40页 |
4.3.1 正态分布检验 | 第34-36页 |
4.3.2 显著性检验 | 第36-40页 |
4.4 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 第40-44页 |
4.5 财务风险预警改进模型函数的建立 | 第44-45页 |
4.6 Z值临界点的设定 | 第45-49页 |
4.6.1 研究样本Z值计算 | 第45-47页 |
4.6.2 确定判别临界点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新能源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实证分析 | 第49-61页 |
5.1 研究样本的回代分析 | 第49-53页 |
5.2 检验组检验分析 | 第53-57页 |
5.3 综合检验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5.4 加强新能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 第58-61页 |
5.4.1 加强构建预警体系,及时防范财务风险 | 第59-60页 |
5.4.2 强化公司资金利用率,提高公司偿债能力 | 第60页 |
5.4.3 加快资产周转速率,提高公司营运能力 | 第60页 |
5.4.4 增强公司获利能力,提高公司发展能力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