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

PEM燃料电池流场传质模拟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前言第13-14页
    1.2 燃料电池概述及其发展历史第14页
    1.3 燃料电池分类第14-15页
    1.4 PEM燃料电池第15-20页
        1.4.1 PEM燃料电池的效率第15-16页
        1.4.2 PEM燃料电池单体结构第16-20页
    1.5 PEM燃料电池的传质原理第20-22页
        1.5.1 阳极第21页
        1.5.2 阴极第21-22页
    1.6 PEM燃料电池的优势与应用第22-24页
        1.6.1 PEM燃料电池的优势第22页
        1.6.2 PEM燃料电池的应用第22-24页
    1.7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4-27页
        1.7.1 本文研究的意义第24-25页
        1.7.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PEM燃料电池数学模型的建立第27-39页
    2.1 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第27-28页
        2.1.1 质量守恒方程第27页
        2.1.2 动量守恒方程第27-28页
        2.1.3 能量守恒方程第28页
        2.1.4 组分守恒方程第28页
    2.2 燃料电池中的电化学反应模型第28-30页
        2.2.1 Bulter-Volmer方程第29页
        2.2.2 电荷守恒方程第29-30页
        2.2.3 反应物消耗和水生成第30页
    2.3 膜中水传输模型第30-32页
        2.3.1 电迁移第30-31页
        2.3.2 浓差扩散第31页
        2.3.3 压差扩散第31-32页
    2.4 燃料电池物性参数模型建立第32页
        2.4.1 黏度第32页
        2.4.2 比热容第32页
        2.4.3 热导率第32页
    2.5 燃料电池的散热第32-34页
        2.5.1 电池的热平衡第33页
        2.5.2 电池的热传导第33-34页
        2.5.3 电池的主动散热第34页
        2.5.4 通过自然对流和辐射的电池散热第34页
    2.6 膜电极的极化第34-37页
        2.6.1 开路电压和极化曲线第34-36页
        2.6.2 活化极化第36页
        2.6.3 欧姆极化第36页
        2.6.4 浓差极化第36-37页
    2.7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不同流场对PEM燃料电池输出性能的影响第39-57页
    3.1 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软件的模拟求解第39-41页
        3.1.1 几何物理参数的定义第39-40页
        3.1.2 模型的假设第40-41页
    3.2 COMSOL模拟计算步骤及模块设置第41-50页
        3.2.1 模型定义第41页
        3.2.2 材料第41-42页
        3.2.3 二次电流分布第42-43页
        3.2.4 浓物质传递(阳极)第43-45页
        3.2.5 浓物质传递(阴极)第45-46页
        3.2.6 自由和多孔介质流动第46-47页
        3.2.7 网格剖分第47-48页
        3.2.8 求解第48-5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0-55页
        3.3.1 极化曲线第50-51页
        3.3.2 阳极流场氢气浓度第51-52页
        3.3.3 阴极流场氧气浓度第52-54页
        3.3.4 阴极流场水浓度第54-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PEM燃料电池流场传质的数值模拟第57-65页
    4.1 COMSOL Multiphysics的模拟求解第57-60页
        4.1.1 二维几何模型第57页
        4.1.2 三维几何模型第57-58页
        4.1.3 模型的主要参数第58-59页
        4.1.4 网格划分第59-60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60-64页
        4.2.1 氧气浓度分布第60-61页
        4.2.2 伏安特性曲线第61-62页
        4.2.3 阴极水浓度分布第62-63页
        4.2.4 进出口氧气浓度差第63页
        4.2.5 阳极催化层与交换膜交界面处温度变化第63-64页
    4.3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气体扩散层厚度对PEM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第65-75页
    5.1 气体扩散层分析第65-66页
        5.1.1 气体扩散层的处理和涂层第65页
        5.1.2 气体扩散层孔隙率第65页
        5.1.3 气体扩散层电导率第65页
        5.1.4 气体扩散层的可压缩性第65-66页
        5.1.5 气体扩散层的渗透率第66页
    5.2 模型的建立第66-67页
    5.3 网格剖分与边界条件的设置第67-68页
        5.3.1 网格剖分第67-68页
        5.3.2 边界条件的设置第68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68-74页
        5.4.1 极化曲线第68-69页
        5.4.2 阴极催-气交界面处氧气浓度第69-70页
        5.4.3 阳极催-气交界面处氢气浓度第70-72页
        5.4.4 阴极气体扩散层中间界面水浓度第72-73页
        5.4.5 质子交换膜电流密度第73-74页
    5.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5-77页
    6.1 结论第75-76页
    6.2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作者简介第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能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
下一篇:作业成本法在食品加工企业的应用--以A食品加工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