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2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5页 |
第一章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基本问题 | 第25-53页 |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概念 | 第25-34页 |
(一)青年 | 第25-28页 |
(二)马克思主义者 | 第28-31页 |
(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 第31-34页 |
二、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基本理论 | 第34-44页 |
(一)经典作家关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 | 第34-39页 |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 | 第39-44页 |
三、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本质内涵 | 第44-53页 |
(一)历史使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第44-46页 |
(二)精神标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6-49页 |
(三)基本要求: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第49-51页 |
(四)素质规定:信仰坚定、素质过硬、堪当大任 | 第51-53页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进程 | 第53-83页 |
一、以培养“革命的先锋分子”为核心的时期(1921-1949) | 第53-60页 |
(一)培养“革命的先锋分子”的思想发展 | 第53-55页 |
(二)培养“革命的先锋分子”的主要实践 | 第55-58页 |
(三)培养“革命的先锋分子”的历史特点与经验 | 第58-60页 |
二、以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为核心的时期(1949-1976) | 第60-67页 |
(一)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的思想发展 | 第60-62页 |
(二)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的主要实践 | 第62-65页 |
(三)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的历史特点与经验 | 第65-67页 |
三、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的时期(1978-2012) | 第67-74页 |
(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发展 | 第67-71页 |
(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实践 | 第71-73页 |
(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特点与经验 | 第73-74页 |
四、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核心的时期(2012年至今) | 第74-83页 |
(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思想发展 | 第75-77页 |
(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主要实践 | 第77-80页 |
(三)培养“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特点与经验 | 第80-83页 |
第三章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要求 | 第83-108页 |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基本现状与主要成绩 | 第83-88页 |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基本现状 | 第83-84页 |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主要成绩 | 第84-88页 |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 第88-96页 |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88-92页 |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92-96页 |
三、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挑战与机遇 | 第96-108页 |
(一)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主要挑战 | 第97-101页 |
(二)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主要机遇 | 第101-108页 |
第四章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运行机理 | 第108-137页 |
一、传播转化机理——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真懂”的运行机理 | 第108-118页 |
(一)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青年认知的要素构成 | 第108-113页 |
(二)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青年认知的实现机理 | 第113-118页 |
二、教育信任机理——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真信”的运行机理 | 第118-127页 |
(一)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建立信任的主要表现 | 第118-124页 |
(二)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建立信任的实现机理 | 第124-127页 |
三、主体接受机理——确保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真用”的运行机理 | 第127-137页 |
(一)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接受结构系统 | 第128-130页 |
(二)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接受实现机理 | 第130-137页 |
第五章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原则及实现路径 | 第137-154页 |
一、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基本原则 | 第137-141页 |
(一)坚持“一”与“多”的辩证思维 | 第137-138页 |
(二)坚持“中”与“外”的战略视野 | 第138-139页 |
(三)坚持“时”与“势”的发展意识 | 第139-140页 |
(四)坚持“度”与“效”的评价标准 | 第140-141页 |
二、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方法进路 | 第141-146页 |
(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 第141-143页 |
(二)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 第143-144页 |
(三)全员培育与典型示范相结合 | 第144-145页 |
(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 第145-146页 |
三、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践模式 | 第146-154页 |
(一)构建一体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大青马”工作格局 | 第146-148页 |
(二)打通主渠道与主阵地有效衔接的合力育人长效机制 | 第148-149页 |
(三)打造分层次与分阶段有机结合的针对性培养方式 | 第149-151页 |
(四)发挥“青马学会”大学生自学组织培养阵地功能 | 第151-153页 |
(五)持续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质量动态调研与评价 | 第153-154页 |
结语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4页 |
后记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