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荒漠区水碳通量变化规律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0-24页 |
1.2.1 水碳通量观测研究 | 第10-14页 |
1.2.2 不同生态系统水碳通量特征 | 第14-17页 |
1.2.3 水碳通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 第17-20页 |
1.2.4 区域水碳通量计算方法 | 第20-22页 |
1.2.5 北方荒漠区水碳通量研究 | 第22-24页 |
1.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24-25页 |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第2章 北方典型荒漠灌丛水碳通量观测 | 第28-41页 |
2.1 本章引论 | 第28-29页 |
2.2 区域概况 | 第29-31页 |
2.3 观测方法及项目 | 第31-32页 |
2.4 数据处理和计算 | 第32-37页 |
2.4.1 通量数据计算和质量控制 | 第32-33页 |
2.4.2 通量数据插补方法 | 第33-34页 |
2.4.3 气象数据处理方法 | 第34页 |
2.4.4 其他变量的计算 | 第34-37页 |
2.5 通量贡献区分析 | 第37-38页 |
2.6 观测数据质量评价 | 第38-3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环境要素对典型荒漠灌丛水碳通量的影响 | 第41-68页 |
3.1 本章引论 | 第41页 |
3.2 环境要素变化特征 | 第41-42页 |
3.3 水碳通量变化特征 | 第42-48页 |
3.3.1 日内变化特征 | 第42-44页 |
3.3.2 季节变化特征 | 第44-48页 |
3.4 环境要素对蒸散发的影响分析 | 第48-50页 |
3.4.1 降雨对蒸散发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2 其他要素对蒸散发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 环境要素对碳通量的影响分析 | 第50-66页 |
3.5.1 降雨对碳收支的影响 | 第50-53页 |
3.5.2 其他要素对碳通量的影响 | 第53-59页 |
3.5.3 环境要素的极端状况对碳通量的影响 | 第59-6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典型荒漠灌丛水碳通量的影响 | 第68-83页 |
4.1 本章引论 | 第68页 |
4.2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 第68-70页 |
4.3 环境要素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70-72页 |
4.4 土地利用变化对蒸散发的影响分析 | 第72-75页 |
4.4.1 归一化模型 | 第72页 |
4.4.2 结果与讨论 | 第72-75页 |
4.5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通量的影响分析 | 第75-81页 |
4.5.1 线性相关模型 | 第75-77页 |
4.5.2 结果与讨论 | 第77-8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北方典型荒漠区水碳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 第83-108页 |
5.1 本章引论 | 第83-84页 |
5.2 研究区域和数据 | 第84-88页 |
5.2.1 研究区域概况和通量观测数据 | 第84-87页 |
5.2.2 研究区气象及下垫面数据 | 第87-88页 |
5.3 区域水碳通量升尺度 | 第88-91页 |
5.3.1 支持向量回归方法 | 第88-89页 |
5.3.2 水碳通量升尺度方法的验证 | 第89-91页 |
5.4 北方典型荒漠区水碳通量变化规律 | 第91-106页 |
5.4.1 水碳通量的年际变化规律 | 第91-94页 |
5.4.2 水碳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94-98页 |
5.4.3 蒸散发占降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 第98-100页 |
5.4.4 对已有数据集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100-10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8-114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8-111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6.3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附表A | 第114-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