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柔性管理研究 | 第12-13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柔性灌输研究 | 第13-14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柔性规律研究 | 第14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五)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的理论考察 | 第17-25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 柔性与柔性化 | 第17-18页 |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18-19页 |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 | 第19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的特征 | 第19-21页 |
1. 人本性 | 第20页 |
2. 互动性 | 第20-21页 |
3. 灵活性 | 第21页 |
4. 内驱性 | 第21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的理论依据 | 第21-25页 |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第22页 |
2. 柔性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3. 积极情绪扩建理论 | 第23-25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基因与运行 | 第25-35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基因 | 第25-27页 |
1.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柔性思想 | 第25-26页 |
2. 柔性教育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主张 | 第26-27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运行的现状审视 | 第27-32页 |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运行的基本现状 | 第28页 |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运行的主要问题 | 第28-32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运行问题的归因 | 第32-35页 |
1. 对内生动力的作用不够重视 | 第32页 |
2. 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 第32-33页 |
3. 教育者专业化素质有待提升 | 第33页 |
4.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 第33-35页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的实践创新 | 第35-49页 |
(一) 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运行的内生动力 | 第35-38页 |
1. 尊重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 | 第35-36页 |
2. 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 | 第36-37页 |
3. 关注受教育者的意志 | 第37-38页 |
(二)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柔性 | 第38-40页 |
1. 坚持可接受性原则 | 第38-39页 |
2. 坚持合理性原则 | 第39-40页 |
3. 坚持平等性原则 | 第40页 |
(三)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柔性 | 第40-43页 |
1. 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智慧 | 第41页 |
2.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方法 | 第41-42页 |
3. 警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柔性化的负值 | 第42-43页 |
(四) 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柔性 | 第43-49页 |
1. 加强柔性化教育队伍建设 | 第43-44页 |
2. 营造柔性化育人环境 | 第44-46页 |
3. 构建柔性化评估体系 | 第46-47页 |
4. 形成自教育机制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