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观叶树木类论文

变叶木组培快繁的研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5-20页
    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16页
    2 文献综述第16-19页
    3 研究内容第19页
    4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金皇后’和‘虎尾’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第20-46页
    1 试验材料第20页
    2 试验方法第20-26页
        2.1 初代培养第20-22页
            2.1.1 外植体表面消毒处理第20-21页
            2.1.2 最适取材部位的确定第21-22页
            2.1.3 最适初代培养基的筛选第22页
        2.2 不定芽的诱导第22-23页
        2.3 继代增殖培养第23-24页
            2.3.1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第23页
            2.3.2 6-BA、NAA、IBA对继代增殖培养效果的影响第23页
            2.3.3 6-BA、ZT、NAA对继代增殖培养效果的影响第23-24页
        2.4 瓶内生根培养第24-25页
            2.4.1 生长素种类的筛选第24页
            2.4.2 基本培养基种类和IBA浓度的筛选第24页
            2.4.3 瓶内生根苗的移栽第24-25页
        2.5 无根苗的瓶外生根第25页
        2.6 培养条件第25页
        2.7 数据处理第25-2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6-41页
        3.1 消毒时间对‘金皇后’、‘虎尾’初代培养效果的影响第26页
        3.2 外植体取材部位对初代培养效果的影响第26-27页
        3.3 激素组合对初代培养诱导不定芽的影响第27-28页
        3.4 基本培养基和激素组合对叶片切段和带腋芽茎段诱导不定芽的影响第28-30页
        3.5 基本培养基种类对继代增殖效果的影响第30-31页
        3.6 6-BA与NAA和IBA组合对继代增殖效果的影响第31-32页
        3.7 6-BA、ZT与NAA组合对继代增殖效果的影响第32-35页
        3.8 IBA和NAA浓度对无根苗瓶内生根效果的影响第35-36页
        3.9 基本培养基种类与IBA浓度对无根苗瓶内生根效果的影响第36-40页
        3.10 基质和环境条件对瓶内生根苗炼苗和移栽效果的影响第40页
        3.11 基质对无根苗瓶外生根效果的影响第40-41页
        3.12 组培快繁中变异单株的发现第41页
    4 讨论第41-46页
        4.1 表面消毒剂对初代培养效果的影响第41-42页
        4.2 外植体取材部位对初代培养效果的影响第42页
        4.3 基本培养基种类对初代培养和继代增殖效果的影响第42-43页
        4.4 激素组合对初代培养和继代增殖效果的影响第43页
        4.5 无菌苗带腋芽茎段和叶片切段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第43-44页
        4.6 基本培养基种类和生长素组合对无根苗瓶内生根效果的影响第44页
        4.7 基本培养基种类与生物素浓度对无根苗生根诱导的影响第44-45页
        4.8 不同扦插基质对无菌苗瓶外生根的影响第45页
        4.9 组培快繁中的变异问题第45-46页
第三章 ‘Punctatum’的组培快繁第46-54页
    1 试验材料第46页
    2 试验方法第46-48页
        2.1 无菌苗的预扩繁第46页
        2.2 无菌苗继代增殖的优化第46-47页
            2.2.1 6-BA、ZT、NAA对‘Punctatum’无菌苗丛生芽诱导效果的影响第46-47页
            2.2.2 6-BA、KT、NAA对‘Punctatum’增殖培养的影响第47页
        2.3 生根移栽第47-4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8-53页
        3.1 无菌苗的预扩繁第48页
        3.2 6-BA、ZT和NAA对‘Punctatum’无菌苗丛生芽诱导效果的影响第48-50页
        3.3 KT、6-BA、NAA对‘Punctatum’增殖扩繁的影响第50-52页
        3.4 ‘Punctatum’的瓶内生根与移栽第52-53页
    4 讨论第53-54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7页
    1 结论第54-55页
    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2页
附图第62-81页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切花菊‘白扇开放式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下一篇:6个新引进杜鹃品种的抗旱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