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机入侵检测的先进智能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1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入侵检测理论与技术概述 | 第13-23页 |
·入侵检测的相关概念 | 第13页 |
·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 第13-16页 |
·入侵检测系统的一般模型 | 第13-14页 |
·基于系统行为分类的检测模型 | 第14-15页 |
·面向数据处理的检测模型 | 第15-16页 |
·入侵检测系统的组件 | 第16-17页 |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 第17-19页 |
·根据数据来源的类型分类 | 第17页 |
·根据入侵检测分析方法分类 | 第17-18页 |
·根据对入侵攻击的响应方式不同分类 | 第18页 |
·根据各个模块运行的分布方式不同分类 | 第18-19页 |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 第19-21页 |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优点 | 第20页 |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缺点 | 第20-21页 |
·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信息融合方法研究 | 第23-39页 |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信息融合结构模型 | 第23-24页 |
·模型功能实现 | 第24-29页 |
·格式转换 | 第24页 |
·缓冲算子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随机振荡序列的改进 | 第26-27页 |
·灰色关联匹配 | 第27-28页 |
·D-S证据理论组合规则 | 第28页 |
·改进的D-S组合规则 | 第28-29页 |
·实验仿真及分析 | 第29-38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29-34页 |
·攻击签名库的建立 | 第34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入侵检测系统体系设计研究 | 第39-48页 |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优势 | 第39页 |
·入侵检测系统体系设计构建 | 第39-41页 |
·多级代理体系结构 | 第39-40页 |
·监测代理结构模型 | 第40-41页 |
·基于主机的攻防实验模拟 | 第41-47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42-44页 |
·攻击端设计 | 第44-45页 |
·主机端设计 | 第45-46页 |
·主机端仿真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基于信息熵与粗糙集理论的入侵检测方法研究 | 第48-59页 |
·基于信息熵的属性约简 | 第48-53页 |
·信息熵基本概念 | 第48-49页 |
·信息熵属性约简原理 | 第49-50页 |
·信息熵属性约简示例 | 第50-51页 |
·信息熵属性约简算法 | 第51-53页 |
·基于布尔矩阵的粗糙集属性约简 | 第53-56页 |
·基于粗糙集的布尔矩阵表示 | 第53页 |
·基于布尔矩阵区分能力的属性约简算法 | 第53-55页 |
·改进的属性约简算法 | 第55-56页 |
·仿真实验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总结 | 第59页 |
·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