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价值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 研究内容及展望 | 第10-12页 |
第二章 京津冀大气污染必须实施联防联控 | 第12-16页 |
2.1 京津冀大气污染的严峻形势 | 第12-13页 |
2.2 京津冀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 | 第13-14页 |
2.3 京津冀大气污染必须联防联控 | 第14-16页 |
2.3.1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根本性需要 | 第14页 |
2.3.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 | 第14-15页 |
2.3.3 单一行政区域防治效果不明显 | 第15-16页 |
第三章 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16-24页 |
3.1 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立法不统一 | 第16-19页 |
3.1.1 防治立法错位不协调 | 第16-17页 |
3.1.2 大气排放标准不统一 | 第17-18页 |
3.1.3 污染处罚标准不统一 | 第18-19页 |
3.2 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执法不协调 | 第19-21页 |
3.2.1 未明确联合执法机构 | 第19页 |
3.2.2 未建立联合执法保障机制 | 第19-20页 |
3.2.3 未建立联合执法惩处制度 | 第20-21页 |
3.3 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司法协助不顺畅 | 第21-23页 |
3.3.1 跨区域审判机构未建立 | 第21-22页 |
3.3.2 跨区域审判标准未统一 | 第22页 |
3.3.3 跨区域判决文书执行不协调 | 第22-23页 |
3.4 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相关机制未建立 | 第23-24页 |
3.4.1 京津冀联席会议制度未建立 | 第23页 |
3.4.2 京津冀政府间利益补偿机制缺失 | 第23-24页 |
3.4.3 区域大气环境信息公开与共享平台未搭建 | 第24页 |
第四章 国外区域性大气污染防治的经验及借鉴 | 第24-28页 |
4.1 美国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 第24-25页 |
4.1.1 联邦政府的区域大气污染管理 | 第24-25页 |
4.1.2 州政府的区域协作制度 | 第25页 |
4.2 欧盟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 第25-28页 |
4.2.1 通过签署国际条约确立减排目标 | 第25页 |
4.2.2 制定欧盟指令以实现欧共体环境空气计划 | 第25-26页 |
4.2.3 欧盟委员会规范区分管理制度 | 第26-28页 |
第五章 完善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对策建议 | 第28-38页 |
5.1 统一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地方立法 | 第28-30页 |
5.1.1 建立统一协调的大气法制立法 | 第28-29页 |
5.1.2 统一三地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 | 第29页 |
5.1.3 统一三地的大气污染处罚标准 | 第29-30页 |
5.2 健全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执法保障措施 | 第30-32页 |
5.2.1 建立联合执法队伍 | 第30-31页 |
5.2.2 完善联合执法保障机制 | 第31页 |
5.2.3 建立联合执法惩处制度 | 第31-32页 |
5.3 完善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司法协助机制 | 第32-34页 |
5.3.1 建立跨区域审判机构 | 第32-33页 |
5.3.2 统一跨区域审判标准 | 第33页 |
5.3.3 协调跨区域判决文书的执行 | 第33-34页 |
5.4 构建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 第34-38页 |
5.4.1 建立京津冀联席会议制度 | 第34-35页 |
5.4.2 完善京津冀政府间利益补偿机制 | 第35-36页 |
5.4.3 进一步构建区域大气环境信息公开与共享平台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