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0-15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四、研究的重点 | 第12-13页 |
五、研究对象 | 第13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关于责任意识培养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19页 |
一、责任、责任主客体和责任意识 | 第15-16页 |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与责任的理论 | 第16页 |
(二)西方学者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 第16-17页 |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责任的理论阐述 | 第17-19页 |
第二章、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19-26页 |
一、责任意识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3页 |
(一)责任意识培养力度不够,目标不太清晰 | 第19-20页 |
(二)针对性不强,主动培养机制不健全 | 第20-21页 |
(三)忽略了权力自由和情感在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 第21-22页 |
(四)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责任意识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 第22-23页 |
二、责任意识不强的具体原因剖析 | 第23-26页 |
(一)外围因素制约着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深化 | 第23页 |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理论研究尚不完善 | 第23-24页 |
(三)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束缚和作用 | 第24-26页 |
第三章、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培育的原则、内容与特征 | 第26-34页 |
一、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培育原则 | 第26-28页 |
(一)角色匹配的培育原则 | 第26页 |
(二)观念进化的培育原则 | 第26-27页 |
(三)贴近现实的培育原则 | 第27页 |
(四)模式更新的培育原则 | 第27-28页 |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特征 | 第28-29页 |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具体内容 | 第29-34页 |
(一)自我责任意识的提升 | 第29-30页 |
(二)家庭的责任意识的建构 | 第30-31页 |
(三)对他人的责任意识的升华 | 第31页 |
(四)社会责任的意识的发展 | 第31-32页 |
(五)自然的责任意识的重视 | 第32-34页 |
第四章、改善大学生责任教育现状的对策 | 第34-41页 |
一、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途径 | 第34-36页 |
(一)责任意识一定要回归到基础地位 | 第34页 |
(二)责任意识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 第34-35页 |
(三)责任意识实践要回归到生活 | 第35页 |
(四)整合责任意识教育的载体 | 第35-36页 |
二、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思路 | 第36-40页 |
(一)理论研究的动态跟踪 | 第36-38页 |
(二)教育内容要增加时效性 | 第38-39页 |
(三)责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 | 第39页 |
(四)责任教育网络平台的完善 | 第39-40页 |
三、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机制 | 第40-41页 |
(一)社会环境的保障 | 第40-41页 |
(二)学校氛围的保障 | 第4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