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

干式离合器操纵舒适性仿真与试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国外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现状第11-12页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2页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12-15页
2 干式离合器分离特性有限元分析第15-29页
    2.1 离合器的种类及作用第15页
    2.2 膜片弹簧离合器的工作原理第15-16页
    2.3 膜片弹簧离合器力学理论研究第16-18页
    2.4 膜片弹簧离合器的有限元分析第18-21页
        2.4.1 膜片弹簧离合器几何模型的创建第18-19页
        2.4.2 膜片弹簧离合器有限元模型的创建第19-21页
    2.5 膜片弹簧参数对小端分离特性影响分析第21-28页
        2.5.1 分离指槽宽对小端载荷-形变特性仿真分析第23-25页
        2.5.2 窗孔槽宽对小端载荷-形变特性仿真分析第25-26页
        2.5.3 窗孔处圆角大小对小端载荷-形变特性仿真分析第26-27页
        2.5.4 支撑环位置对小端载荷-形变特性仿真分析第27-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3 干式离合器操纵舒适性客观评价指标研究第29-41页
    3.1 干式离合器操纵系统模型理论研究第29-37页
        3.1.1 干式离合器液压操纵系统以及液压操纵系统的工作原理第29-30页
        3.1.2 干式离合器液压操纵系统静力学模型第30-34页
        3.1.3 干式离合器液压操纵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第34-37页
    3.2 踏板行程上的分离点、接合点对干式离合器操纵舒适性的影响第37-38页
    3.3 踏板力峰值与踏板力谷值对离合器操纵舒适性的影响第38-39页
    3.4 最大迟滞力MaxLagLoad对干式离合器操纵舒适性的影响第39-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4 膜片弹簧结构参数对离合器操纵舒适性评价指标的影响第41-53页
    4.1 膜片弹簧结构参数对踏板行程上的分离点、接合点的影响第41-46页
        4.1.1 分离指槽宽对踏板行程上的分离点、接合点的影响分析第41-42页
        4.1.2 窗孔槽宽对踏板行程上的分离点、接合点的影响分析第42-43页
        4.1.3 窗孔圆角大小对踏板行程上的分离点、接合点的影响分析第43-45页
        4.1.4 支撑环位置对踏板行程上的分离点、接合点的影响分析第45-46页
    4.2 膜片弹簧结构参数对踏板力峰值以及谷值的影响第46-48页
        4.2.1 分离指槽宽对踏板力峰值以及谷值的影响分析第46页
        4.2.2 窗孔槽宽对踏板力峰值以及谷值的影响分析第46-47页
        4.2.3 窗孔圆角大小对踏板力峰值以及谷值的影响分析第47页
        4.2.4 支撑环位置对踏板力峰值以及谷值的影响分析第47-48页
    4.3 膜片弹簧结构参数对最大迟滞力MaxLagLoad的影响第48-52页
        4.3.1 分离指槽宽对最大迟滞力MaxLagLoad的影响分析第48-49页
        4.3.2 窗孔槽宽对最大迟滞力MaxLagLoad的影响分析第49-50页
        4.3.3 窗孔圆角大小对最大迟滞力MaxLagLoad的影响分析第50-51页
        4.3.4 支撑环位置对最大迟滞力MaxLagLoad的影响分析第51-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5 干式离合器操纵系统试验验证第53-65页
    5.1 试验台原理第53-58页
        5.1.1 试验目的第53-54页
        5.1.2 试验原理第54页
        5.1.3 试验台组成部分第54-58页
    5.2 不同参数的膜片弹簧离合器与离合器操纵系统综合试验第58-63页
        5.2.1 试验原理与方案第58页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8-63页
    5.3 本章小结第63-65页
6 总结与展望第65-66页
    6.1 总结第65页
    6.2 展望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车制动与转向协同控制的主动避撞研究
下一篇: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45KW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电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