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新型脑靶向性氰基丙烯酸酯类纳米基因载体的制备及抗胶质瘤活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综述第12-23页
    第一节 胶质瘤治疗研究概述第12-14页
        1.1.1 胶质瘤的生物学特征第12页
        1.1.2 胶质瘤治疗进展第12-14页
    第二节 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1 纳米给药系统的组成及分类第14-16页
        1.2.2 纳米给药系统的特点第16-17页
    第三节 纳米给药系统的胶质瘤治疗应用第17-19页
        1.3.1 治疗机理第17-18页
        1.3.2 纳米给药系统的修饰策略第18-19页
    第四节 反义寡核苷酸的研究进展第19-23页
        1.4.1 反义寡核苷酸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1.4.2 胶质瘤的反义寡核苷酸治疗第20-23页
第二章 课题设计第23-26页
    第一节 设计思想第23-24页
    第二节 创新性及意义第24-26页
第三章 实验部分第26-39页
    第一节 实验材料第26-27页
        3.1.1 试剂第26页
        3.1.2 仪器第26-27页
    第二节 实验方法第27-39页
        3.2.1 单体的合成及表征第27-32页
        3.2.2 纳米微球的制备第32-33页
        3.2.3 纳米微球的物理表征第33页
        3.2.4 纳米微球与药物的结合能力第33页
        3.2.5 纳米微球对药物的保护能力第33-34页
        3.2.6 纳米微球的体外释药行为第34页
        3.2.7 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荧光微球研究第34页
        3.2.8 A172、U251肿瘤细胞摄取研究第34-35页
        3.2.9 抗肿瘤细胞活性研究第35-36页
        3.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36-38页
        3.2.11 斑马鱼血脑屏障模型实验第38页
        3.2.12 统计学分析第38-39页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9-67页
    第一节 单体合成及基本表征第39-41页
    第二节 空白微球及载药球的制备及物理表征第41-44页
        4.2.1 微球设计第41页
        4.2.2 丁达尔现象第41-42页
        4.2.3 微球制备工艺优化第42页
        4.2.4 空白微球透射电镜第42-43页
        4.2.5 空白微球粒径及电势第43-44页
    第三节 微球与药物的结合能力第44-46页
        4.3.1 微球与DNA结合后的相关表征第44-45页
        4.3.2 ASON与NS不同质量比负载情况第45页
        4.3.3 包封率和载药量第45-46页
    第四节 微球对药物的保护能力第46-47页
        4.4.1 血清稳定性第46页
        4.4.2 DNaseI稳定性第46-47页
    第五节 微球的体外释药行为第47-48页
        4.5.1 建立标准曲线第47-48页
        4.5.2 体外释放曲线第48页
    第六节 网状内皮细胞吞噬荧光球研究第48-53页
        4.6.1 流式检测第49-50页
        4.6.2 共聚焦检测第50-53页
    第七节 胶质瘤细胞摄取研究第53-56页
        4.7.1 A172肿瘤细胞摄取第53-54页
        4.7.2 U251肿瘤细胞摄取第54-56页
    第八节 抗肿瘤活性研究第56-64页
        4.8.1 MTS法测定细胞抑制率第56-58页
        4.8.2 肿瘤细胞凋亡第58-60页
        4.8.3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60-64页
    第九节 斑马鱼血脑屏障模型第64-67页
第五章 结论第67-68页
致谢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8页
附录第78-101页
学术期间研究成果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微管去稳定剂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及肿瘤分子标志物GPC1的研究
下一篇:叶酸介导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细胞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