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1-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1.1 肿瘤的概述 | 第15-16页 |
1.1.1 肿瘤的产生和特点 | 第15页 |
1.1.2 肿瘤的治疗 | 第15-16页 |
1.2 盐酸阿霉素的概述 | 第16-19页 |
1.2.1 盐酸阿霉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16-17页 |
1.2.2 盐酸阿霉素抗肿瘤机制 | 第17页 |
1.2.3 盐酸阿霉素现有剂型 | 第17-18页 |
1.2.4 盐酸阿霉素的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1.3 纳米粒 | 第19-21页 |
1.3.1 纳米粒的概述 | 第19-20页 |
1.3.2 纳米粒的制备材料与制备方法 | 第20页 |
1.3.3 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 | 第20-21页 |
1.4 载药量以及包药率的检测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盐酸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处方及制备工艺 | 第23-30页 |
2.1 处方设计 | 第23页 |
2.2 正交实验路线设计 | 第23-24页 |
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2.4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25-27页 |
2.4.1 空白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 | 第25-26页 |
2.4.2 盐酸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 | 第26-27页 |
2.5 讨论 | 第27-30页 |
2.5.1 pH的调节 | 第28页 |
2.5.2 白蛋白浓度 | 第28页 |
2.5.3 乙醇用量 | 第28页 |
2.5.4 戊二醛用量 | 第28页 |
2.5.5 乙醇的滴加速度、搅拌速度及温度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叶酸介导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处方及制备工艺优化 | 第30-36页 |
3.1 仪器与试剂 | 第30-31页 |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31-35页 |
3.2.1 叶酸活性脂的制备 | 第31页 |
3.2.2 叶酸介导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 | 第31-32页 |
3.2.3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处方 | 第32-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叶酸介导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药剂学性质研究 | 第36-41页 |
4.1 仪器与试剂 | 第36页 |
4.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36-40页 |
4.2.1 叶酸偶联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4.2.2 形态观察 | 第37-38页 |
4.2.3 粒径测定 | 第38页 |
4.2.4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 第38页 |
4.2.5 未成粒白蛋白的分离及吸光度的测定 | 第38-39页 |
4.2.6 叶酸介导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体外释放 | 第39-40页 |
4.3 讨论 | 第40页 |
4.3.1 乙醇的滴加速度及转子的转速 | 第40页 |
4.3.2 pH的影响 | 第40页 |
4.3.3 有机溶剂的去除 | 第40页 |
4.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叶酸介导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体外药效学研究 | 第41-47页 |
5.1 仪器和药品 | 第41-44页 |
5.1.1 测试药品样品配制 | 第42页 |
5.1.2 HEPG2细胞与SGC7901细胞的培养 | 第42页 |
5.1.3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 | 第42-44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44-4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