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颜色革命”的内涵、原因和实质 | 第14-24页 |
2.1 “颜色革命”的内涵 | 第14-15页 |
2.2 “颜色革命”发生的内部因素 | 第15-18页 |
2.2.1 经济因素 | 第15-16页 |
2.2.2 政治因素 | 第16-17页 |
2.2.3 民族宗教因素 | 第17-18页 |
2.3 “颜色革命”发生的外部因素 | 第18-21页 |
2.3.1 世界民主化浪潮促进“革命”扩散 | 第18-19页 |
2.3.2 美国的幕后推动 | 第19-20页 |
2.3.3 欧洲因素不容忽视 | 第20-21页 |
2.4 “颜色革命”的实质 | 第21-24页 |
2.4.1 “颜色革命”不是革命 | 第21-22页 |
2.4.2 “颜色革命”的实质是新一轮的和平演变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和大学生组织在“颜色革命”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 第24-30页 |
3.1 “颜色革命”“成功”国家中大学生和大学生组织的作用 | 第24-26页 |
3.1.1 “颜色革命”“成功”国家对大学生和大学生组织的态度 | 第24-25页 |
3.1.2 大学生与大学生组织在“颜色革命”中起到的作用 | 第25-26页 |
3.2 “颜色革命”“失败”国家对大学生和大学生组织的管理 | 第26-30页 |
3.2.1 组建亲政权的大学生组织争取大学生对政党的支持 | 第26-28页 |
3.2.2 “颜色革命”“失败”国家对大学生组织的管理与政策 | 第28-30页 |
第四章 “颜色革命”试图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渗透的主要手段及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 | 第30-37页 |
4.1 大学生是“颜色革命”针对的主要目标 | 第30-31页 |
4.2 “颜色革命”对大学生进行渗透的主要手段 | 第31-34页 |
4.3 “颜色革命”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及特点 | 第34-37页 |
4.3.1 “颜色革命”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 | 第34-36页 |
4.3.2 “颜色革命”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的特点 | 第36-37页 |
第五章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防范“颜色革命”的措施 | 第37-46页 |
5.1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 | 第37-43页 |
5.1.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大学生群体的作用 | 第37-39页 |
5.1.2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 第39-41页 |
5.1.3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 第41-43页 |
5.2 强化对大学生组织的引导与管理 | 第43-46页 |
5.2.1 强化国家对大学生组织的管理与引导 | 第43-44页 |
5.2.2 营造多方位的管理环境 | 第44页 |
5.2.3 激励大学生组织自我约束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