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养护与维修论文--路面的养护与维修论文

就地热再生技术在浙江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2-14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2页
        1.3.2 技术路线第12-14页
第二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与就地热再生技术第14-22页
    2.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第14-15页
    2.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的主要方法及效果第15-16页
    2.3 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应用范围与应用优势第16-20页
        2.3.1 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应用范围第16-17页
        2.3.2 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应用优势第17-20页
    2.4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应用流程第20-21页
    2.5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三章 旧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以沪杭甬高速公路浙江段为例第22-32页
    3.1 旧路历史资料第22-25页
        3.1.1 项目沿线自然地理第22-23页
        3.1.2 路面结构与病害调查分析第23-24页
        3.1.3 行驶质量调查与路面综合评价第24-25页
    3.2 材料性能调查第25-31页
        3.2.1 旧沥青材料性能调查第25-27页
        3.2.2 旧集料性能分析第27-29页
        3.2.3 旧沥青混合料性能分析第29-31页
    3.3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沥青的老化与再生机理第32-40页
    4.1 沥青的老化第32-34页
        4.1.1 沥青老化过程中组分的变化第32-33页
        4.1.2 沥青热氧老化机理第33页
        4.1.3 沥青光氧老化机理第33-34页
    4.2 沥青的再生机理第34-36页
        4.2.1 组分调节理论第34页
        4.2.2 相容性理论第34-36页
        4.2.3 沥青再生方法第36页
    4.3 沥青再生剂再生老化沥青的机理与技术质量标准第36-38页
        4.3.1 对沥青质的溶解和分散能力第36-37页
        4.3.2 再生剂的黏度第37页
        4.3.3 再生剂的耐老化性和施工安全性第37页
        4.3.4 再生剂技术质量标准第37-38页
    4.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五章 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及性能检验-以沪杭甬高速公路浙江段为例第40-48页
    5.1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第40-44页
        5.1.1 再生混合料级配设计第40-41页
        5.1.2 再生剂确定第41-43页
        5.1.3 最佳沥青含量的确定第43-44页
    5.2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检验第44-45页
        5.2.1 高温稳定性第44页
        5.2.2 低温抗裂性第44页
        5.2.3 水稳定性第44-45页
    5.3 本章小结第45-48页
第六章 沪杭甬高速公路浙江段就地热再生施工第48-62页
    6.1 施工前的准备第48-58页
        6.1.1 交通安全布控第48-57页
        6.1.2 清扫路面、划导向线第57-58页
        6.1.3 机组就位第58页
    6.2 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第58-61页
        6.2.1 沥青混合料拌合及运输第58页
        6.2.2 摊铺第58-59页
        6.2.3 碾压第59-60页
        6.2.4 再生过程质量控制第60-61页
    6.3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七章 沪杭甬高速公路浙江段就地热再生施工技术经济效果分析第62-77页
    7.1 施工质量检验第62-71页
        7.1.1 平整度第62-65页
        7.1.2 抗滑性能第65-68页
        7.1.3 渗水参数测试第68-71页
    7.2 技术与经济效果分析第71-75页
        7.2.1 就地热再生技术效果分析第71-74页
        7.2.2 就地热再生经济效益分析第74-75页
    7.3 社会与环境效果分析第75-76页
    7.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8.1 主要结论第77页
    8.2 进一步展望第77-79页
致谢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桥连拱隧道开挖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基于灰色理论的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