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论文

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现代协商民主复兴的背景第10-13页
 选题缘由第10-13页
第一章 协商民主理论述评第13-25页
 一、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渊源第13-14页
 二、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和社会条件第14-20页
  (一) 宪政——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第15-17页
  (二) 积极负责的公民社会——协商民主的社会条件第17-20页
 三、协商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0-21页
 四、对于协商民主的评价第21-23页
 五、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制度第23-25页
  (一) 协商民主第23页
  (二) 政治协商制度第23-24页
  (三)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制度第24-25页
第二章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第25-39页
 一、蕴涵中国协商民主的我国古代文化第25-30页
  (一) 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的协商因素第25-29页
  (二) 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民主的思想第29-30页
 二、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阶段第30-33页
 三、中国协商民主的基本形式第33-36页
  (一) 政治协商会议第33页
  (二) 省市政协常委会会议:公民参与的政治协商第33-34页
  (三) 听证会:地方行政决策的协商第34页
  (四) 乡村地区的“民主恳谈会”第34-35页
  (五) 互联网上的官民对话第35-36页
 五、中外协商民主的比较第36-39页
  (一) 理论形态与实现形式的区别第36页
  (二) 协商兴起的原因不同第36-37页
  (三) 协商运作的效果不同第37-38页
  (四) 协商主体的地位不同第38-39页
第三章 中国协商民主的现状第39-44页
 一、成绩和问题第39-40页
  (一) 中国协商民主的成绩第39页
  (二) 中国协商民主的问题第39-40页
 二、问题的原因第40-44页
第四章 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途径第44-49页
 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适合我国的协商民主形式第44-46页
 二、进一步完善立法保障机制第46-48页
 三、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第48页
 四、要保持宽容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第48-49页
结束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致谢第52-53页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型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武汉市发展社区为例
下一篇: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