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基于自然电位方法的土壤—植物连续体中水分和溶质运移过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6-25页
    1.1 选题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1 自然电位方法在水文地质学领域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2 自然电位反演成像领域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3 自然电位在植物生理学领域的研究现状第19页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0页
    1.4 创新点第20-21页
    参考文献第21-25页
2 一维条件下基于自然电位监测的水文地质参数求解第25-41页
    2.1 背景介绍第25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5-27页
    2.3 水文地质参数求解第27-32页
        2.3.1 一维条件下的水流模型第27页
        2.3.2 一维条件下的溶质运移模型第27-28页
        2.3.3 一维条件下的流动电位模型第28-31页
        2.3.4 一维条件下自然电位模拟与参数反求方法第31-32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2-38页
        2.4.1 参数求解方法验证第32-34页
        2.4.2 基于NaCl溶液盐脉冲实验的水文地质参数求解第34-37页
        2.4.3 基于CaCl_2溶液盐脉冲实验的水文地质参数求解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3 维条件下基于自然电位监测的溶质浓度求解第41-54页
    3.1 背景介绍第41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1-42页
    3.3 溶质浓度计算方法第42-48页
        3.3.1 饱和及非饱和条件下的自然电位耦合系数第42-45页
        3.3.2 溶质浓度求解方法第45-46页
        3.3.3 溶质浓度求解理论的验证第46-48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8-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4 基于自然(流动)电位的非饱和带水流过程监测第54-67页
    4.1 背景介绍第54-55页
    4.2 试验场地布置与测定方法第55-56页
    4.3 自然(流动)电位的正演计算第56-62页
        4.3.1 水文模型第56页
        4.3.2 流动电位正演计算第56-58页
        4.3.3 温度变化与流动电位响应的数值实验第58-60页
        4.3.4 降雨入渗过程与流动电位响应的数值实验第60-62页
    4.4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62-64页
        4.4.1 温度变化与流动电位的响应第62-63页
        4.4.2 降雨入渗过程与流动电位的响应第63-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5 基于三维自然电位成像方法的非饱和带介质结构识别第67-89页
    5.1 背景介绍第67-68页
    5.2 试验设置和测定方法第68-70页
    5.3 三维自然电位成像理论第70-74页
        5.3.1 三维自然电位概率成像理论第70-71页
        5.3.2 三维自然电位电源密度成像理论第71-74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74-85页
        5.4.1 降雨条件下自然电位的变化第74-75页
        5.4.2 地表自然电位场的异常分布第75-76页
        5.4.3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所提供的水分入渗区域证据第76-77页
        5.4.4 探地雷达(GPR)所获得的孔洞证据第77-80页
        5.4.5 自然电位概率成像法获取的孔洞深度和优势流通道第80-83页
        5.4.6 自然电位电源密度成像法获取的介质结构信息第83-85页
    5.5 降雨入渗过程概化第85页
    5.6 本章小结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6 基于自然电位的植物吸水过程研究第89-107页
    6.1 背景介绍第89-91页
    6.2 盆栽黄杨树自然电位信号对根系吸水过程响应的实验研究第91-101页
        6.2.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91-94页
        6.2.2 结果与讨论第94-101页
    6.3 野外杉树自然电位信号变化特征研究第101-104页
        6.3.1 实验设置与测定方法第101-102页
        6.3.2 结果与讨论第102-104页
    6.4 本章小结第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7页
7 结论及展望第107-109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论文发表第109-11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编码基因CrAC3在莱氏衣藻中的转化与表达
下一篇:Na~+在多浆旱生植物霸王适应盐和干旱中的生理作用及其分子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