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汽车正面25%重叠率碰撞车身前端结构设计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正面碰撞法规及其发展趋势第11-12页
    1.2 正面25%重叠率碰撞试验工况及其评价方法第12-16页
        1.2.1 正面25%重叠率碰撞试验工况第12-13页
        1.2.2 正面25%重叠率碰撞评价方法第13-15页
        1.2.3 三种正面碰撞工况车辆得分比较第15-16页
    1.3 正面25%重叠率碰撞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2章 仿真模型建立与乘员舱临界侵入量确定第21-31页
    2.1 正面25%重叠率碰撞各评价部分车辆得分统计分析第21-23页
        2.1.1 车体结构完整性部分车辆得分分析第21-22页
        2.1.2 约束系统与假人运动部分车辆得分分析第22页
        2.1.3 假人伤害部分车辆得分分析第22-23页
    2.2 仿真模型建立第23-26页
        2.2.1 汽车碰撞仿真分析软件Pam-Crash/Safe第23页
        2.2.2 正面25%重叠率碰撞车辆-假人有限元基础模型第23-26页
    2.3 乘员伤害机理分析与乘员舱临界侵入量确定第26-28页
    2.4 仿真模型各部件吸能量分析第28-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正面25%重叠率碰撞等效简化模型建立及前端结构抗撞性设计目标探究第31-51页
    3.1 车辆等效简化模型的建立第31-35页
        3.1.1 前纵梁简化第31-32页
        3.1.2 前指梁简化第32-33页
        3.1.3 副车架简化第33-34页
        3.1.4 其他部件处理第34-35页
    3.2 车辆等效简化模型的验证第35-38页
        3.2.1 变形过程对比第36-37页
        3.2.2 碰撞响应特性对比第37-38页
    3.3 三类典型前端结构车体简化模型建立第38-40页
    3.4 三类典型前端结构抗撞性设计目标探究第40-50页
        3.4.1 吸能量分布规律第40-45页
        3.4.2 碰撞力的传递第45-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正面25%重叠率碰撞三类典型车体前端结构设计第51-67页
    4.1 前端薄壁梁结构压溃变形设计理论基础第51-52页
    4.2 第一类前端结构设计第52-58页
        4.2.1 前纵梁设计第53-55页
        4.2.2 前指梁设计第55-56页
        4.2.3 副车架设计第56-58页
        4.2.4 其他构件设计第58页
    4.3 第二类前端结构设计第58-62页
        4.3.1 前纵梁设计第59-61页
        4.3.2 前指梁设计第61-62页
        4.3.3 其他构件设计第62页
    4.4 第三类前端结构设计第62-66页
        4.4.1 前纵梁设计第63-64页
        4.4.2 前指梁设计第64-66页
        4.4.3 其他构件设计第66页
    4.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5章 前端结构正面抗撞性仿真验证第67-79页
    5.1 第一类设计结构仿真验证第67-70页
        5.1.1 正面25%重叠率碰撞的吸能量与乘员舱侵入量验证第67-68页
        5.1.2 正面全宽碰撞的B柱加速度波形验证第68-69页
        5.1.3 正面40%偏置碰撞侵入量验证第69-70页
    5.2 第二类设计结构仿真验证第70-74页
        5.2.1 正面25%重叠率碰撞的吸能量与乘员舱侵入量验证第70-72页
        5.2.2 正面全宽碰撞的B柱加速度波形验证第72-73页
        5.2.3 正面40%偏置碰撞侵入量验证第73-74页
    5.3 第三类设计结构仿真验证第74-77页
        5.3.1 正面25%重叠率碰撞的吸能量与乘员舱侵入量验证第74-75页
        5.3.2 正面全宽碰撞的B柱加速度波形验证第75-76页
        5.3.3 正面40%偏置碰撞侵入量验证第76-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79-81页
    6.1 全文总结第79-80页
    6.2 研究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85-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专用校车座椅抗撞性设计方法研究
下一篇:冻融循环对第二松花江流域(吉林—松原段)天然水体中常见肠杆菌存活的影响规律